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葉檀:銀行走上投行與高利貸之路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0日 11: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每經評論員 葉檀

  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目前我國銀行的佈局不均衡,要警惕同質化。

  王岐山副總理陳述的是如下事實,包括銀行在內的企業沒有走上真正的市場之路。銀行改革的陣痛是中國改革陣痛的縮影,銀行必須有新一輪的直擊根本的市場化。

  此前中國的銀行沒有能真正的市場化。首先,國有控股的銀行其管理者事實上由上級委派;其二,銀行的主要盈利來自於存貸差,這是政策紅利,而不是銀行家能力的體現;第三,銀行走的是與房地産同樣的規模擴大之路,成長靠擴張,盈利靠利差。

  隨着銀行數量的增加,銀行業競爭在加劇。很可惜,銀行的競爭沒帶來市場化,在已有路徑引導下,銀行競爭成為一場缺乏創造力的自我殘殺。

  我們見到越來越相似的銀行,他們服務的是同樣的企業,提供的服務手段相同,追逐的客戶沒有區別,中間業務驚人的相似。就像中國所有城市的CBD引進的是同樣的品牌那樣,我國的銀行千篇一律:改革的路徑同質化。統一走改制、擴張、上市的陽關道;競爭的産品同質化。大企業與基建項目貸款,房地産貸款沒有受限時爭搶房地産貸款;銀行的盈利轉型大致相同,或者大規模發行理財産品,或者成為企業上市與發債的仲介,或者利用融資租賃等方式變相發放高利貸。

  銀行一味求大,是資本時代的必然後果,銀行的上市改革之路延後了銀行制度改革,讓銀行擁有了一夜暴富的捷徑。資本市場無法推動銀行進一步改革,反而使銀行躺在擴容的溫床上不思進取。滿足資本金、分支機構、存款等各方面的要求,銀行一旦打通上市關節,就意味着擁有了永遠不可能倒閉、永遠擴張的護身金符。王岐山副總理表示,銀行跨度增加成本也會增,新建銀行就要蓋樓、招人,“銀行表現得很有錢,但銀行的錢是跟老百姓借的,用了老百姓的錢是要還的”。銀行也許並不這麼想,只要上了市,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增發擴容補充資本金,花了投資者的錢也用不着還。

  貨幣緊縮之時,就是銀行難熬之日。與房地産一樣,2010年開始的房地産調控,標誌銀行業傳統黃金時期已屬夕陽美景。中國高速投資、實體經濟發展與房地産瘋狂時期所帶來的銀行利潤增長,不會再那麼瘋狂。銀行必須應對兩方面的打擊,以往信用好、盈利厚的房地産貸款幾乎停止,新的增長點尚未培育成型,在資産證券化推廣之前,商業銀行介入保障房建設,相當於為又一輪的保障房建設買單。

  如果目前政策不變,銀行業今後的市場化之路將徹底扭曲。表面上,銀行還得承擔一些政策性的功能,暗地裏,銀行在轉變為投行與放高利貸者。

  在3月9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表示,今年我國將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保障房數量可能將首次超過市場類住房,保障房投資高達1.3萬億元。“完成今年1000萬套的任務,有8000多億元是通過社會機構的投入和保障對象以及所在的企業籌集來的。剩餘的5000多億元的資金,將由中央政府和省級人民政府以及市縣政府通過各種渠道來籌集”。所謂的各種渠道,除了房地産信託之外,大頭恐怕就是銀行貸款了。銀行此前在為國企買單,通過上市化解風險;而現在,銀行為保障體系買單,雖然佔據道德制高點。就市場而言,其本質一樣,顯現了銀行非市場化的一面。政策不應該逼着銀行為保障體系買單,而後放任銀行在證券市場肆意圈錢。

  銀行存貸款利率表面上波瀾不驚,事實上在緊縮的倒逼下早已走上變相上調之路。銀行業貸款利率普遍上浮,對公貸款上浮10%以上,一些銀行沒有抵押物的個人經營貸款利率上浮達70%~80%。市場對資金的渴求是如此強烈,對於房地産等行業,銀行業不願意放貸,而是通過信託賺取無風險差價,對於中小企業,則通過金融租賃等方式獲取更高的收益。3月2日,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租賃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屈岩凱透露,2010年中國融資租賃市場總交易額超過4200億元人民幣。其中銀行係金融租賃公司完成2000億元,由商務部批准的非銀行係金融租賃公司完成2200多億元,2010年銀行係租賃公司股東回報率約6%,今年的回報將高得多。如果繼續利率管制,銀行的傳統貸款業務將收縮,而其他高利貸業務將大幅度增長。存款利率的限制結果,就是逼出了齊魯銀行這樣的怪胎,風險極高卻備受呵護。

  一些銀行把蹊徑當作主流,他們主要的盈利增長點是債券發行、有上市潛力的公司的培養,以及上市後的財務諮詢等。這些銀行離開傳統銀行,越來越成為投資銀行,再發展一步,就是雷曼兄弟這樣的債券交易大家與衍生品的製造者。

  管制救不了銀行,只會讓銀行劍走偏鋒,中國銀行業需要一輪以放鬆利率管制為基礎的根本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