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0日 07: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李卓 發自北京
按高鐵建設中受益的時間順序,高鐵運營系統依次為基建、動車採購、電氣化配置、運營和維護。
中投顧問流通行業研究員黎雪榮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認為,毛利率比較高的主要包括電氣化、信息技術、關鍵零部件以及核心配套設備,還有知識産權的機車、車輛、工程機械等方面。“國”字軍、外資、民資在其中各有韆鞦。
“國”字軍當頭
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都表示,在過去的高鐵盛宴裏,毋庸置疑是“國”字軍當頭,尤其在基建上,這不僅出於高鐵建設的資金、技術壁壘,還有安全、體制等綜合因素的考慮,並且未來這種狀況仍將持續。
據2009年的公開資料顯示,中鐵建、中鐵當年新簽鐵路項目合同3000多億元,中交股份亦中標21個項目,新簽480億元鐵路合同。中國水利集團、中國建築集團、中冶集團以及地方的鐵路建設公司也加入競爭。最終,中鐵、中鐵建大約拿走了高鐵項目的70%~80%,而中交、中建及其他地方建設公司則拿走了20%~30%。
從2010年的股市行情來看,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太原重工等鐵路裝備企業在股價上紛紛爆發,半年時間裏都已翻倍。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在動車組的整車方面也一直處於“雙壟斷”優勢。
外資靠技術分羹
“外資在高鐵建設中佔據技術含量和毛利率都比較高的核心零部件和信息化技術,例如動車組,包括車軸、緊固件,控制器件還有整車等。”黎雪榮表示。
從2004年中國高鐵“第一標”開始,競標者就有日本的川崎重工、加拿大的龐巴迪、法國的阿爾斯通、德國的西門子四家世界高速鐵路裝備製造巨頭。
黎雪榮告訴記者,在中國高鐵發展建設初期,外資的産品都有一定的技術壁壘,國內沒有多少企業可以做到,必須依賴進口,特別是關鍵控制器件佔很大優勢,“比如軸承,瑞典的SKF、德國FAG和日本的NTN等國際巨頭就在中國佔據了市場。
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同時指出,“十二五”規劃明確要求國産化率要達到80%以上,2003年,鐵道部和世界三大巨頭簽訂了有關知識産權保護的8年合作協議,即將於2012年到期,這可能給國內資本帶來更多的進入機會。
民資期待大規模介入
過去5年來,中國新建的合資鐵路公司已達到138家,但這些合資公司基本都是鐵道部和地方國資的聯合,其他民營資本不能有效介入。
業內人士指出,“清算體制的公開透明”是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鐵路投資建設的關鍵所在,而在此的前提又是必須做到“政企分開”。依照現實的制度改革路徑,很難有效進展和突破。
不過,董焰表示,雖然民資分得的高鐵蛋糕不大,但在一些貨運線上,尤其是運煤支線,在內蒙古等地依然可以看到民資的身影,這些線路也會要求地方的煤礦企業投資進來。
黎雪榮指出,民資在高鐵基建裏,包括鋼鐵、水泥、機械、機床、電網,和一些零部件及信息技術方面,也是有很多機會的,關鍵在於市場和技術是否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