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9日 08: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停播漢語等語種對外廣播 互聯網成操控國際輿論新戰場
據新華社
最近,兩家西方老牌媒體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美國之音先後宣佈,將停播漢語普通話、粵語和其他一些語種的對外廣播,引起全球媒體業關注。表面看,這兩家媒體是因經濟危機導致的預算緊張而被迫“瘦身”,但究其實,還不如説它們是在借機“轉身”,更多地利用網絡和新媒體爭奪話語權。
美國之音、BBC向數字化轉型
在2012年度預算中,美國之音削減漢語普通話廣播預算800萬美元;BBC世界廣播服務去年10月被削減預算資金16%。但是,多年來西方一直依靠其強大的媒體力量對外輸出價值觀,以話語權為自身的利益服務。因此,很難説這點成本就是它們考慮的關鍵因素。
兩家媒體停止某些語種廣播的根本原因是,廣播這個傳播渠道已經難以觸及和影響目標受眾群體,傳播效能日漸下降。壓縮廣播而強化網絡與新媒體,是順應數字化轉型潮流的合理選擇。美國《思想者》雜誌就指出,奧巴馬政府通過美國之音的調整,來顯示他新的“世界宣傳策略”,數字媒體是未來的方向。這兩家媒體的“轉身”,折射出西方傳統媒體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調整,體現了西方掌控國際輿論手段的新變化。
紙質媒體紛紛向新媒體轉移
近年來,面對新媒體的衝擊,西方主流媒體紛紛推出數字化戰略,將影響力向網絡空間轉移。
美聯社本世紀初就推出了“數字美聯”計劃,不僅把傳統的新聞産品平移到數字化平臺上,還率先開發各種針對網絡媒體的新産品;《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等老牌大報在利用報網互動吸引年輕讀者;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不僅投資創辦了視頻網站“呼嚕網”,收購了社交網站“我的空間”,最近還新開發了專門的電子報紙“日報”……BBC和美國之音的調整,不過是數字化轉型潮流中的兩朵浪花而已。
不可否認,有少數傳統西方媒體未能跟上這個轉型潮流而面臨困境,甚至被淘汰。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老牌時事雜誌《新聞週刊》在2010年以1美元的價格出售。然而,在這個大浪淘沙式的調整中,更多的西方媒體正將其資源向互聯網和新媒體集中,其操控國際輿論的整體效能並未下降。
旨在爭奪國際輿論話語權
實際上,無論是從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還是從用戶數量和媒體影響力角度考量,互聯網和新媒體都是當前國際傳播最有效的渠道。以中國為例,截至2010年4月,網民人數達到4.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8.9%,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2.33億人。
網絡和新媒體受眾如此巨大,其空間自然不會為西方媒體所忽視。正如英國外相黑格不久前在接受議會質詢時所解釋的那樣:隨著媒體環境變化,廣播方式也要改變,雖然取消短波廣播,但通過內容更為豐富的中文網站,BBC仍可面向中國大陸和海外華人傳播。
西方媒體的“轉身”,絕不意味著其操控國際輿論為自身利益服務的一貫做法有所改變。互聯網技術起源於西方,技術和創新優勢使網絡和新媒體成為西方的“優勢戰場”。美國國務卿希拉裏 克林頓多次表示,美國政府把互聯網視為長期在海外推進“民主”的重要工具。目前,美國國務院正使用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發送“推特”信息,還準備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賬戶。 簡言之,西方媒體“轉身”有深意。未來,在網絡空間爭奪國際輿論話語權的交鋒將會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