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9日 07: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葉檀
央企反擊指責其“壟斷”與“非全民所有”的抨擊,他們的真正理由不是利潤的多寡,而是體制與稅收的不公。如果説民企抱怨體制不公情有可原,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央企抱怨體制障礙,則顯示目前的經濟管理模式裏外不討好的尷尬現實。
李榮融先生卸任國資委主任,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在今年兩會上不時説出實話,因此時有驚人之語。卸任之後的李榮融,收穫的掌聲不來自他的身份,而來自他的公正反思。
李榮融的反思表現在他批判市場化條件下政府改革滯後。3月7日,全國政協經濟界別36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討論現場,李榮融炮轟建立國資委之後,政府並未能改變職能,甚至財政部企業司管來管去只管央企,就連國資委的工資都需財政部審批;有關部門組織召開會議、論壇,要求央企主要負責人必須到場。政府部門對央企的約束越來越多,審批越來越複雜,李榮融本人用八年時間跑了兩個項目,還送了不少禮。
毫無疑問,李榮融所舉的例證印證了市場人士的久遠猜測。在用人、經營都需要審批的體制下,央企要成為市場化企業難度很大,它們既缺乏正確的激勵機制,也缺乏嚴格的淘汰機制,因此很難形成高效的市場體制。從2003年國資委成立到現在,央企沒有形成真正的職業經理人機制,而只有央企副總全球海選。通過這些海選進入的人士,如小石頭扔進大海。
缺乏市場制約,而以行政管制的企業,難於真正操心成本、收益等事項,他們更多需要獲得上級的首肯,有些爛賬被盡可能遮掩到任期之後。正因為如此,央企在海外的投資、在金融領域的套保,往往讓人驚出一身冷汗,大規模的項目虧損、在套保上與狼共舞的巨虧,在經濟墻角炸出一個又一個大洞。換成別的企業高管,是一定要承擔相應責任的,但不少國企高管無需為低效與虧損承擔責任,有些央企高管被追究的是貪腐,他們更像是官員,而不像企業家。
北師大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委員高明華參與的報告《國有企業的性質表現與改革》(並提交政協會議)顯示:2001-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累計獲得利潤總額為4.91748萬億,2008年賬面利潤總額比2001年增長了2.79倍,凈利潤比2001年增長3.25倍。但同期少繳納的利息、地租、資源租和獲得財政補貼共計64766.91億元。如果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各種享受的補貼和各種低額的成本,2001年至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平均的真實凈資産收益率為-6.2%。該報告加上了國有與國有控股企業所獲得的補貼、少支付的利息以及地租等,由此,國企的經營成本大大提高。
不僅民企抱怨稅負重,央企同樣如此。國資委主任王勇舉例,去年央企凈利潤8489億元,上交稅金1.4萬億元,超過全國稅收的六分之一。由於央企有78%的資産上市,大約有3000多億元利潤屬於非國有投資者,剩下的5000多億元中還要扣除20%多的企業公積金,再上繳國有資本收益600多億元,央企能掌握的利潤只剩2000多億元。
原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曾任中石油董事長的馬富才委員透露,中國目前的成品油價格中,有44%~45%是各種各樣的政府稅收,“2008年12月18日公佈了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體制以後,2009年調了8次,2010年調了4次,今年又調了1次,這十幾次調整沒有及時也沒有完全按照自己制定的規則來調,這樣就造成了社會輿論以及實際運行中的問題。”
政策束縛了國企與民企的手腳,李榮融為民企抱屈:“政府鼓勵的,央企壟斷了資源。政府不幹的,國企不參與,民企只有借此獲取發展機會。長此以往,不利於市場發展。政府發佈信息一定要權威,作為企業決策依據”。國企壟斷了資源,卻在低效運作,民企受到束縛,不得不在夾縫中開出市場之花,最大的代價是,在惡劣的環境下,民企誠信越來越糟糕。
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改革的目標直指“家長”的管理方式,方式不變,所有的企業都是受害者。我們不必同情疲於奔命的“家長”,家長的傲慢與對市場的隔膜,讓“家長”的統治範圍越來越廣,手段越來越生硬。
(作者係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