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土地財政”難以為繼治本尚需稅制改革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9日 06: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龐東梅

  記者龐東梅“土地財政已經走到盡頭了,不能老靠賣地來建設。”全國政協委員厲以寧在日前新聞發佈會上的這句話,一時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在今年公佈的國家“大賬單”中,我們也發現了“賣地收入”的數據。去年全國國有土地有償出讓收入超過2.9萬億元,同比比上年增長106.2%。賣地收入越來越多。

  一邊是高企難降的房價,一邊是“節節攀升”的土地收入,土地儼然成為地方政府的“聚寶盆”。

  3月8日,在鐵道大廈,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厲以寧所説的“土地財政已經走到盡頭”,主要是指單一的依靠土地批租這一模式給地方政府籌集資金已經難以為繼。

  正如賈康所言,現階段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讓金是因為其在資金來源方面缺少穩定的支柱性的制度安排。目前地方稅體系沒有形成,跟市場兼容的融資機制沒有打開,不少地方政府不得已搞了很多隱性負債。

  在現有的地方稅制安排下,地方政府的“賣地”衝動,推動了土地收入的增加。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日前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土地供應規模大幅度提高,因為在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為了增加對住宅建設用地的保障和供應,國土管理部門審核批准的土地供應量比上年有大幅度增加,這是去年土地出讓收入增長比較多的一個基礎性的原因。

  遵循“價高者得”原則的土地招拍挂出讓的比重上升,也推動了“賣地收入”的增加。

  去年我國全國地價總體水平上升,也是土地收入增長的一個原因。

  要想破解這一難題,還需要從“根”上下功夫。賈康説:“真正治本還是需要制度建設,建立地方稅收體系。”

  賈康認為,實際上如果我們以後把房産稅這一制度建立起來後,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土地財政。”和市場經濟國家類似,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土地形成的不動産,保有環節形成的稅收,這一機制與地方政府優化本地公共服務、提升本地投資環境是吻合的。這種不帶貶義的“土地財政”可能是今後我們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