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政協委員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引入社會資金加大公共服務消費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9日 06: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趙洋

  記者趙洋“我們在處理個人消費與公共消費的關繫上,要把擴大公共服務的消費放在重要地位。”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對與會記者説。在這場主題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記者會上,多位政協委員就如何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如何擴大公共服務消費,保障和改善民生,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十二五”期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主線,而增加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對此,鄭新立表示,未來5年我們擴大消費的重點有三點:一是在處理個人消費與公共消費的關繫上,要把擴大公共服務的消費放在重要地位;二是在處理生存性消費和發展性消費的關繫上,應該把發展性消費放在重要地位;三是在吃、穿、用的消費和改善住、行條件的消費上,應把重點放在改善住和行的條件上。

  為什麼要把公共服務的消費放在重要地位?鄭新立説,因為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們在個人消費品領域總體上來説已經處於供過於求和供求平衡的狀態。但是在公共服務領域,包括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交通,城市的供水、供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生態環境等,總體上是供給不足。

  對於公共服務消費供給不足的原因,鄭新立認為,這緣于改革滯後。他表示,這些領域主要是靠政府財政投入,投入不足就造成了供給不足。如現在個人好不容易買車了,但因為道路擁堵,所以不得不限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要通過創新社會管理體制,通過特許經營權等辦法,把社會資金引入到公共服務品的供給上來,包括城市中地鐵、學校、醫院的修建等,要允許民間資金的進入。比如給一些城市特許經營權和特殊政策,使得投入這些公共産品的資金能夠收回自己的投資。這樣就能夠形成一個機制,通過引入社會資金和政府的投入結合起來,加快公共産品的供給,解決公共産品短缺的問題。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改善人民生活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同時提出要做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在記者會上説,在消費方面,有公共消費和個人消費的關係,而在公共消費裏還有一個基本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是由政府出資或者自己去辦,或者是購買服務,這些都需要政府出資。

  關於均等化的問題,宋曉梧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對基本公共服務總量上要加大投入;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在結構上要進行調整;在結構調整的時候必須對相關的涉及基本公共服務的一些體制進行改革,對機制進行完善。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0年在教育、衛生、社保、住房、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投入比2009年增長了19.9%。宋曉梧表示,要搞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首要的條件就是要有充足的投入,如果投入不足,覆蓋面都達不到。儘管整個“十一五”期間,我們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方面有很大的進步,但從基本公共服務幾個主要指標來看,還有進一步加大投入總量的空間。

  有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這幾個方面的投入佔GDP的比重,比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的國家還低13個百分點,比3000美元至6000美元的國家平均要低24個百分點。“十二五”規劃綱要和財政部關於2011年預算的一些計劃顯示,2011年,教育、社保方面的投入增長幅度都要高於16%,在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投入也將近15%,這些指標都遠高於2011年對GDP8%的預期增長。宋曉梧告訴記者,如果“十二五”期間保持這樣的增長幅度,對於我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對於財政體制從投資型轉向公共服務型,對於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解決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經濟腿長、社會腿短”的問題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