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谷秀軍
記者谷秀軍正如人們所料,“穩定物價”成了今年“兩會”的最熱話題,也擺在了政府今年十項重點工作的首位。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今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這表明了政府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決心。
“物價一頭連著經濟,一頭連著民生,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決定人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高低,物價上漲過快甚至還影響著社會穩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行長楊子強一語道出了物價問題的重要性。
3月6日,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表示,從去年開始的通貨膨脹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包括需求拉動、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國際物價上漲等多個因素。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也認為,物價上漲的原因分五大類,即成本推動和供給不足、需求拉動、國際通脹輸入、投機炒作和監管不力、通脹預期。
儘管引發通脹的原因很多,但治理通脹卻無疑需要“尋根溯源”。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府參事室主任宋林飛説,此輪物價上漲,流動性過剩是一個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將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貨幣政策的基調由“適度寬鬆”調整為“穩健”,這是宏觀調控審時度勢的果斷決策,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從去年年底開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等一系列重要會議作出防通脹的綜合措施,其中,貨幣政策就很好地發揮了其在抑制通脹壓力中的重要作用。從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到數次加息,2010年貨幣政策頻頻出招。進入2011年以來,為了有效管理流動性,央行已兩次上調了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一次上調了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全面發揮金融調控功能。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4萬億元,同比少增3182億元,流動性管理初見成效;1月份CPI同比上漲4.9%,與去年11月的近年物價漲幅新高相比,回落了0.2個百分點,物價上漲趨勢有所緩解。
對於當前物價上漲較快,通脹預期增強,這個涉及民生、關係全局、影響穩定的問題,本次政府工作報告更將“有效管理市場流動性,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貨幣條件”,作為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首要工作。報告更是明確提出: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廣義貨幣增長目標為16%。並要求,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綜合運用價格和數量工具,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
“有效管理市場流動性”等舉措旨在從控制貨幣因素角度來穩定物價;解決物價問題要控制貨幣流動性,也就是管好物價上漲的貨幣因素。對此,不少代表委員認為,隨著貨幣政策由適度寬鬆回歸穩健,近期回收市場流動性力度空前加大。這有助於管理好物價上漲的貨幣因素,對高物價“釜底抽薪”。
全國政協委員、央行原副行長、中國銀聯董事長蘇寧表示,前兩年實行的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總需求擴張,從而有可能引起物價上漲,為此,我們已經把貨幣政策調整為穩健,在貨幣條件上防止物價的過快上漲,防止總需求的過度膨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2011年中國通脹壓力較大但總體可控。從歷史經驗來看,只有當貨幣政策極度寬鬆,總需求過度擴張、經濟偏熱,農産品價格大幅上漲、持續歉收這三大因素集聚時才會導致通脹難以抑制。“在這三個方面中國政府已作出努力。”巴曙松説,“貨幣信貸供應在逐步減少,政府把貨幣政策基調從適度寬鬆轉為穩健。”
“如今的貨幣政策,正在體現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特殊狀態向常態回歸的要求,有利於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特別是彰顯了國家把穩定物價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治理通脹的決心。”楊子強表示,“隨著貨幣政策轉向穩健和央行流動性管理的持續加強,貨幣因素對物價的推漲作用將減弱,並逐步轉變為穩定物價的積極因素。”
在控通脹的“阻擊戰”中,貨幣政策如何進一步著力?接受採訪的代表委員認為,首先,要把好貨幣總規模,把好流動性“總閘門”,努力實現16%的M2增長目標,使貨幣供應水平既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合理資金需求,同時也有利於管理好通脹預期。其次,要繼續優化信貸結構,落實“有扶有控”信貸政策,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再次,要加強風險管理,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強化對跨境資本流動的有效監控,防範各類金融風險。在具體工具使用上,貨幣政策要更加顯現靈活性。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表示,央行將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利率“雙率”等貨幣政策工具,來把流動性調整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