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8日 09: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在經歷數次離職傳聞之後,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陳曉似乎到真正要離開的時刻。
“陳曉離開已經成為必然,國美電器內部也已經做好了陳曉離開的準備。”3月7日,國美電器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陳曉離職“具體時間有多個版本,有説5月的,有説三四月的,最快可能就在這個星期”。
多種徵兆也應證了這一消息。今年春節期間,陳曉曾給本報記者發來了這樣的短信:“人之相悉悉于品;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隨隨于義;人之相擁擁于禮;人之相信信于誠;人之相伴伴于愛。”有消息稱,陳曉在回上海過春節期間的私人聚會中,已經表達了很快將離開國美的信息。
消息人士還告訴本報記者,“陳曉的離開是去年11月雙方達成諒解備忘錄時就做出的承諾,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黃光裕家族也做出了相應的承諾。”
不意外的離職
3月7日,陳曉的電話一直無法接通,國美電器負責公關的副總裁何陽青的電話也處於無法接通的狀態,這是去年國美內戰結束後少有的情況。
面對陳曉離職的消息,貝恩投資亞洲董事總經理、國美電器執行董事竺稼在電話中告訴本報記者,“陳總是否離開是他個人的決定,過段時間我們再來談論這一話題更加合適,現在不方便發表言論。”
竺稼沒有否認陳曉將離開國美的傳言。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數月,面對即將各種離職傳言,陳曉都選擇了直接回應,但這一次卻選擇沉默。
去年12月,陳曉在清華大學EMBA論壇上的發言,被很多人解讀為“離別留言”。陳曉隨後在第一時間告訴本報記者:“怎麼可能?國美作為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的變動要第一時間公告的,有些人這樣説是故意擾亂軍心。”
然而,陳曉的這次強硬否認,並沒有停止外界對其離開時間的推測,即便在國美電器內部,一些員工也在對陳曉的離職進行倒計時的安排。
在1月11日在深圳帶領包括鄒曉春在內的全體高管,集體亮相國美電器供應商戰略研討會後,陳曉就很少再公開出現在媒體的視野中,2月底國美電器在廣州召開的空調峰會他也沒有出席,當時何陽青的説法是:“這樣的經營管理層面的會議他不需要出席。”
而按慣例,春節後國美高層會選擇性拜訪一些供應商,如創維、TCL等。“陳曉的名字在國美發出的拜訪聯絡函中,但是實際到場的是王俊洲、李俊濤等高管。”有供應商高管告訴本報記者,在溝通中,王俊洲等高管也透露出陳曉可能離開的消息。
更為重要的是,陳曉為首的管理層去年確定的國美電器5年規劃提出,到2014年國美電器的門店數量將拓展到2000家,年銷售收入1800億元,而今年2月底,國美電器副總裁李俊濤則透露,2010年國美電器內部確定的開店目標是新增400家,門店數量達到1800家。外界分析認為,國美電器已經放棄了陳曉5年規劃的穩健發展戰略,規劃調整更多是大股東激進擴張戰略的體現。
黃光裕家族的發言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則表示,“這個事情是到了需要有一個結果的時刻了,陳總離開是最好的選擇。”
董事局的改組懸念
可以確定的是,陳曉離開對國美電器董事會來説,不會是一個個體行為,更有可能是陳曉陣營的一次“大突變”。
去年國美內戰之時,國美電器副總裁孫一丁、牟貴先、何陽青、李俊濤,以及財務總監方巍等5位高管都表示了相同的態度:“陳總離開,我們將看不到國美的未來,只能選擇離開。”
牟貴先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陳總是否離開要以上市公司公告為準,而我本人是否離開是根據我個人意願。”
而孫一丁則表示,“現在不想説這方面的問題。”不過孫一丁似乎已經被認為鐵定要離開,不僅是因為當初黃光裕家族就曾提出罷免其執行董事職位的問題,而且在眾多高管中孫一丁與陳曉的關係最為密切,孫一丁似乎也做好了離開的準備。
根據香港聯交所披露,今年1月12日和13日,孫一丁分別以3.05港元和3.1港元的價格出售股票,其持有的1300萬股目前只剩下975萬股,而與他同時出售股票的還有國美電器執行董事、副總裁魏秋立,其持股比例也從最高時的0.12%下降到0.09%。
本報記者了解到,去年國美內戰爆發後不久,魏秋立就以身體健康原因長期請假。
消息人士告訴記者,“陳曉離開後,包括孫一丁、魏秋立、牟貴先在內的高管可能會選擇逐步離開,陳曉可能選擇退休或再創業,其他高管的去向尚不清楚。”
如果陳曉、孫一丁和魏秋立都選擇離開,國美電器的董事局人數將從目前的13位減少到10位,即便魏秋立選擇留任也將減少到11位,不管如何,國美電器都將面臨董事局的重組。
國美電器內部人士表示:“如果選擇恢復11人的設置,那麼可能增補李俊濤進董事局;如果要保持13人的編制,貝恩投資和大股東都將增派董事,這勢必引發新一輪的權益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陳曉離開後董事局主席的人選國美內部似乎有了共識,一位國美電器高管表示,“鄒曉春顯然不會出任董事局主席,根據過去幾個月雙方繼續談判的結果,現任總裁王俊洲出任董事局主席是得到了雙方共同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