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全口徑監管地方債務減少風險隱患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7日 16: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華網上海3月7日電 (記者 沈而默 姜泓舟)中國政府正在採取更為有力的監管措施,嚴格控制在快速城鎮化和現代化過程中增加起來的地方債務。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説,今年將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審計,實施全口徑監管,研究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陸銘等經濟學家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此舉將使中國地方政府負債從“幕後”走向“臺前”,更加透明;同時也將有利於規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機制,更好地考慮投資回報收益,防範過度負債帶來的巨大風險。

  為了滿足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等巨大資金需求,中國一些地方政府近年來紛紛通過設立融資平臺公司等方式,來更廣泛、更靈活地實現財政融資功能。但是這種模式同時也帶來了地方債務擴張的風險。

  銀監會2010年第三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議披露,截至2010年6月末,僅在商業銀行,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就達到了7.66萬億元人民幣。

  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統計了2004-2009年市政基礎設施領域的地方政府債務投入總額。在此基礎上,對全國地方財政在此期間內的還本付息額予以扣除,從而估算出地方政府2009年末的債務餘額大約為10萬億元左右。

  事實上,這些都僅僅是一個估算,關於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地方政府負債的規模,至今並無一個精確的統計數據。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曾撰文指出,由於現在沒有一個研究機構或者研究者有能力去全面把握相關信息,因此只能做粗線條的數量級推測,“可以從較保守的6萬億元到激進的11萬億元估計數之間,相對折中地取8萬億元的規模來評價。”

  對地方政府債務有深入研究的上海新世紀資信公共融資部總經理曹明也認為,全面審計有助於摸清地方政府債務“家底”。“整體而言,地方政府債務融資具有較高的經濟可行性和償付安全性。但未來幾年城鎮化仍將在不斷進行中,故而地方政府舉債規模應相當可觀,債務風險和暴露出的地方融資平臺不可小視。”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説,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問題主要是由於中國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沒有很好地控制金融資源和財政資源。地方融資平臺的問題也集中暴露了中國金融結構中的矛盾。

  李揚認為,解決地方融資平臺問題需要分類處理。“現在地方融資平臺大致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商業可持續性的;第二種是本身有一定商業性來源,但是需要第三方還款來源才能夠支撐的;第三是基本沒有現金流,以及可能損失的項目。”

  李揚説:“對於第一類、第二類應當給予支持,讓其明確化;對於第三類則應高度關注並採取措施,地方政府須承擔重要責任。”

  全面審計只是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監管的重要一環。陸銘説,目前地方政府債務中還存在結構性問題,如部分地方政府將大量的資金投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而在醫療、教育等方面並未給予太多關注。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思考的不僅是規模問題,更應該考慮投資回報效率到底有多高,”陸銘説,“在舉債投資的時候,地方政府要將眼光放長遠,儘量控制減少只能帶來短期經濟增長的項目,增加投資效率回報高、真正大大惠及民生的項目。要對所有投資項目進行事前和事後評估,實施追究責任制度。對提高實體經濟增長影響不大、無太多實體經濟需求的項目,要及時‘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