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基金高管流動背後的股東文化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7日 01: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謝潞錦

  出於種種原因和心理,公眾對於目前公募基金行業的看法是複雜的。但對於相當多的中小投資者來説,可能其訴求也相對現實和簡單:不要因為基金公司的人事動蕩而引來對公司旗下産品的業績波動。一位普通的基金持有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即使有的基金公司長期沒有人事變化,但如果公司産品也長期“一潭死水”,那麼,對於基金持有人來説也是一種“不幸”。

  在基金業內,除了那些技術性問題外,基金公司股東之間的企業文化不同,或許是導致部分基金公司內部人事“地震”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突出的一個例子是,由於中外方股東對於中國市場存在著較大差異,一些合資基金公司內部有著很大的衝突和矛盾。

  出於風險控制和産品理念問題,外方股東往往在合資基金公司的投研流程上體現其意志,但現實表明,此舉不僅令公司喪失了寶貴的發展時機,也令公司發展出現了曲折。這不能不説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畢竟,對於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來説,生存還是第一位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歸納之所以不把業績因素作為基金公司高層動蕩的一個考慮因素,是因為對於目前資産管理行業的“當家人”都知道,業績才是公司發展的出發點,亦是基金行業賴以維繫客戶的重要紐帶。相信每個基金公司“當家人”都會把産品業績和資源配置放在首要地位。同時,把業績做好,這對於大型或者超大型基金産品,絕非易事,但對於規模相對有限的小型基金來説,在短期內提高業績,相對難度並不大。難的是,基金公司如何能在長期把業績做好?如何説服基金持有人不“優先”贖回那些表現很好的中小規模的基金?

  事實上,基金業績的得失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內部的治理、投研能力。而且,不同基金公司之間,公司股東之間的默契、配合程度也大為不同。相對來説,部分發展較好的合資基金公司,在投研決策方面還是相當信賴“本土人才”,而這些“本土人才”也確實為公司創造了耀眼的成績。同時,境外資産管理服務行業中的客服理念比較成熟,這對於發展國內基金行業也有莫大的幫助。

  但與此不同的是,確實也有部分外資股東異常嚴苛。比如,有的公司的外方股東在投研和産品發展取向上完全照搬在境外市場思路,但在相對特殊的新興市場上,“草根調研”和“草根發展”可能更能符合實際情況,“用事實説話”,這在資産管理行業同樣有效。

  有人説,遭遇不幸的人往往會避免更大的不幸。當股東文化難以在短期內解決時,人員流動從一定意義上説,可能是一種“幸事”。但從另外一個層面説,那些發展長期健康、穩定的基金公司更加值得關注。畢竟,在林林總總的各種合資基金公司的背後,企業文化應該是考察公司得失及發展的重要出發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