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基金人才之惑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7日 01: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程亮亮

  葛優大爺在幾年前就將一個真理詼諧地告訴我們:“21世紀什麼最貴? 人才!”如今的公募基金界在經歷了之前的高速發展之後,終於被“人才”的問題折騰得甚是受傷。

  高速發展之後的人才之殤

  中國公募基金業最近這些年的發展可謂高速,從之前的老十家,迅速擴容到如今的60多家,産品也多到連取名字都成為一件難事。但是,行業的高速發展也使得人才配備的相對落後問題很快浮出水面。

  於是,公募基金界的人才流動問題經常見諸各大財經媒體的報端。人才的匱乏導致已有經驗的人才身價水漲船高,“此處不加薪,自有高薪處!”《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採訪某位剛完成跳槽工作的基金從業人員,該人士就表示,“外面薪資水平都在上漲,到哪都是做投資,人往高處走嘛!”

  顯然一句簡單的“人往高處走”其實是最好的掩飾。其實對於諸多的基金從業人員而言,同行業的基本薪酬其實相差並不會太多,離開的背後遠遠不是薪水那麼簡單,要麼給職位,要麼給環境,要麼給關懷!流動的背後其實更是一種文化的較量。

  國金證券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基金經理合計變動220次,數量較前幾年明顯增多。但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對於很多公司高管而言,都認為這種人才的流動實屬正常。南方基金總經理高良玉就曾公開表示,基金行業人才的流動沒有非常突出的異常,和其他行業相比,很正常。

  爭奪戰背後的業績傷害

  正如某位已經正式離開公募基金界的“大佬”所言,公募基金的人才流動在未來幾年將成為常態,但是真正需要關心的並不是人才的流動,而是人才流動背後可能帶來的對於公募基金業績的傷害。

  這位基金“大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投研團隊的不穩定將直接影響一個公司的投研成績。“尤其是核心人員流失,對於任何一家公司的打擊都將是難以承受的”。的確,有統計數據顯示,從2010年基金公司的業績表現看,團隊穩定性高且人才儲備較健全的基金公司逆市突圍,而人才流動頻繁的公司卻兵敗滑鐵盧,即使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也未倖免于難。

  僅以去年業績表現喜人的華商基金為例,2009年成立以來,共計有6隻基金,9名基金經理,且公司成立以來尚未發生過投研團隊的核心人物離職。有業內人士就表示,華商的成功主要就是因為它的投研團隊的相對穩定,多年磨合之後合作起來相當順手,應對市場也順手很多,從而業績表現很好。

  內生性培養或成未來主流

  人才的匱乏必然帶來相互挖墻腳的出現,但是各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都深知,挖墻腳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內生性的培養已經成為各大公司的共識。

  首先所需要改善的便是內部的激勵機制。記者採訪發現不少基金公司都已經將公司的激勵機製作出修改,更為人性化,從而使員工有更強的歸屬感。

  與此同時,對於內部員工的人生事業規劃圖給予明晰。滬上某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就在這方面做了很詳細的改進。據該公司人士介紹,公司將投研團隊的升職路線明晰,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助理,再到基金經理,每一次變化需要哪些條件以及時限,“讓所有人都能看到希望。”該公司人士表示。

  還有公司甚至強化團隊作戰。“團隊作戰的好處是使得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離不開任何一個其他人,這樣的話一方面可以使得業績更好,也使得團隊黏性增強,變動的可能性大幅降低。”有人士向記者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