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厲以寧:土地財政已到盡頭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7日 01: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記者 李佳鵬 王濤 孫韶華

  代表委員疾呼開闢新財源以遏制“賣地衝動”

  “‘土地財政’已經走到盡頭了,不能老靠賣地來建設,你還有多少地能賣?”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6日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舉行的專題記者會上直言“土地財政”問題。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代表委員們認為,“土地財政”不可持續,背後蘊藏著巨大風險。為地方政府開闢新財源以遏制“賣地衝動”,破解地方政府“土地財政依賴症”已尤為迫切。 

  記者了解到,土地出讓金已成為地方政府的一大財源。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201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顯示,去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9109.94億元,完成預算的213.2%。

  全國政協委員、雲南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楊先明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投資少、收益高、見效快是地方政府樂於經營土地這個“錢袋子”的重要原因。而在現行的房地産稅費政策下,地方政府無疑是最大受益者。

  楊先明指出,國家從1994年開始實行分稅制後,雖然財政收入大幅增長,但能夠供地方政府獨立支配的資金比較有限。相比之下,由城市擴張和土地佔用帶來的相關稅費收入則由地方享有,這無疑激發了地方政府賣地生財的熱情,並導致地方最終患上“土地財政依賴症”。

  農工黨中央在《關於調整“土地出讓金”的收取和分配政策的提案》中指出,從許多地方的情況看,現行“土地出讓金”的收取和分配政策對房價攀升有直接影響。地價房價急劇攀升,加劇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非正常擴大,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成本和創業成本,削弱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基礎。

  代表委員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普遍認為,“土地財政”不可持續,並蘊藏著巨大風險。土地是稀缺資源,這在一定層面決定著“財源”必然是極其有限的。不僅如此,“土地財政”也很難承受政策風險,一旦政策轉向,地方經濟發展必然受到影響。

  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土地財政”還造成許多地方政府花錢大手大腳、熱衷政績工程、投資效率低下等種種弊端。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地方政府過慣了花“土地錢”的日子,一旦出現土地供給不足、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減少的情況,就有可能出現財政危機。

  “地方債也和‘土地財政’有關。”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地方政府沒有像樣的稅收來源體系,又需要財政收入做很多事情,於是就隱形負債。除了土地批租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繞開預算法的隱形負債、不規範的負債,這就可能蘊含一些公共風險。

  代表委員們認為,目前急需開啟新型、穩定的財源,以破解地方政府“土地財政依賴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梁季陽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地方政府嚴重依賴土地收入不僅透支了城市發展後勁,更透支了子孫後代的權益。雖然解決“土地財政”問題的難度很大,但必須開闢新財源扭轉現狀。

  賈康認為,目前一些零星的稅種並不能構成所謂的地方稅體系,這一體系必須使地方政府在各層級都有穩定的財源。

  他進一步建議,要實行財政層級結構從中央到地方由五個層級扁平化為三個層級,進一步理順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在中央、省、市縣各級實現事權合理配置、財權與事權相順應、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導向下,加快構建地方稅體系,打造地方支柱稅種以形成主體財源。比如,“十二五”期間應該通過改革使房地産稅和資源稅成為地方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這將有利於總體上解決地方財政收入問題和地方稅體系的構建問題。此外,適當提高地方稅政管理權,同時強化和優化中央、省兩級自上而下的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縣級財力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