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王蘭
本文所談超收,是指財政收入(稅收收入)同比增長速度超過了同一時點實體經濟GDP的同比增長速度,或是説財政收入相當於GDP的比重逐年提高,該話題近來頗具爭議。先看下表。
由表中看,過去十年間GDP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5.40%,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9.77%、19.00%。這充分説明,超收不像某些體制內朋友所言是價格因素計算造成的。剔除價格因素,財政收入、稅收收入增長也長時間明顯高於實體經濟增長。
超收是肯定的,原因比較複雜,有實體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有稅收制度安排的變化。統計過去30年(1981年-2010年)中國財政收入相當於GDP的比重會發現,其狀況經歷了一個緩平的U字形。上次在20%以上是1986年(20.7%),重新回到20%以上則是在2009年(20.4%)。略去數量和制度分析,現實體驗判斷該比重偏低時段正是中國經濟活力最強階段,該比重值的回歸是否昭示著某種體制因素回歸?值得思索。30年前的中國經濟狀況並不是“遙遠的故事”。
以上數據僅反映了問題的部分,一些研究中國宏觀稅負水平的人士忽視或不便言説的部分,就是那些應該但並未納入財政收入公開的部分。國際上最被認可的體系是所有政府收入都是財政收入,均納入預算管理,中國則有相當部分未歸入財政收入及預算,包括:未納入預算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及罰款、民航建設基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外匯經營收入、社保基金等,據研究統計2007年這些未納入預算的合計逾40000億元,相當於當期公佈財政收入的70%-80%。全口徑統計,中國財政收入指標會更驚人。
中國財政收入中約90%是稅收收入,談及中國稅收,有一個特色不能回避,就是納稅主體(企業或個人)的實際支付要大於總稅收,其差額就是各種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乃至索收賄賂等。這些陋規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變化,其數額或許取決於稅收總數和稅務人員總數?我們假定該數相當於公佈稅收收入的2%當不至於誇大,果如此一年將逾千億元。
中國的財政超收也掩蓋了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稅收成本太高。據國稅總局信息,截至2009年底,國稅系統共有3567個預算單位,幹部職工58.06萬人,2010年支出預算804億元,佔當期稅務部門負責組織的稅收收入(小于總稅收收入,還有海關等其他部門徵稅)的1.20%,考慮到還有一個同樣龐大的地稅系統及一些預算外支出,中國稅收成本估計達3%,這在世界範圍都是一個高的比值,珍貴的稅收消耗在徵稅過程中,實不值得。
其實一般民眾更關心的是超收的財政收入用在什麼地方,這在中國基本是一本糊塗賬。如上所言,全口徑統計下中國政府收入估計有40%左右未列入預算,政府報告當然不會説明其支出。納入預算部分,也往往語焉不詳,涉及詳細科目的財政收入使用數字,往往一兩頁就草草打發,編制者外無人能從中得到有效信息。
這一點不要和其他國家比(奧巴馬剛向美國國會提交的2012財年聯邦政府預算案216頁),僅與中國香港地區比較,其2011-2012財年政府財政預算案就達107頁,有詳細的數字、圖表、分析、註釋、附錄等。理論上中國財政事務遠比香港繁雜,中國每年的政府財政預算案編成幾百頁的書屬正常,但現實卻簡略得可怕。絕大多數普通民眾從形到實都無法感受財政超收帶來的益處,這是超收最該警醒之處。
作者為投資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