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臺滾動新聞 >

[兩會芮觀察]揚州:提升城市的居民幸福指數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6日 21: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經濟信息聯播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專題:2011年兩會“芮”觀察

    今年的“兩會”,大家對民生、幸福的話題格外關注。那到底什麼是幸福呢?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江蘇揚州,有個説法,幸福就是要讓老百姓“業有所就、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困有所助、居有所樂、心有所向”。那麼揚州是如何通過這“八有”來打造居民的幸福指數的呢?今天的十一五中國經驗,來看看揚州的具體做法。

    劉加霞是揚州市文昌花園社區的居民,以前她在一家電子廠上班,後來因為要照顧孩子就辭職了。回家之後,她還是想找點事做,就到社區工作站做了個就業登記。

    江蘇省揚州市文昌花園社區居民劉加霞:“沒過幾天,社區工作人員他們就給我打電話了,説有線路板焊接的活,然後我就去拿回家做了。這線路板,我一天能焊二三十塊,焊一塊線路板掙三塊錢,一個月收入兩千多塊錢。現在小區裏面也有人跟我學,然後老闆現在都送貨上門了。”

    江蘇省揚州市文昌花園社區主任鄭翔:“我們社區現在有個提法,叫家門口的飯碗,就是我們下崗失業人員到我們社區來進行就業登記,然後由我們給一些單位,蒐集一些就業信息,有的就到單位去上班,有人就是聯絡一些加工業務,在家裏進行加工,拿到一定的報酬。只要不挑不揀,48小時就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

    鄭翔告訴記者,不僅是就業,孩子們上學的問題在社區裏也能解決。現在,文昌花園社區,配套建有一所幼兒園和一所小學,這所小學是揚州一家知名小學在社區開辦的分校。

    揚州市東關小學文昌校區學生:“(你上幾年級?)我上一年級。(你家住在哪兒?)我家就住在這個小區。(每天上學是怎麼過來?)每天我自己過來。(不要爸爸媽媽送啊?)不要。(要多少時間到學校?)幾分鐘就到了。

    揚州市東關小學校長焦建中:“我們這個文昌校區雖然是分校,但是和總校實行的是一體化的運作模式,目前大概有四分之三的老師,都是從總校派過來的,所以在這個社區小學上學,完全可以享受到和名校一樣的教育服務。”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在這所小學就讀的,不光有文昌花園社區的孩子,還有周邊一些社區的孩子。其中不少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

    現在,居住在文昌花園社區的居民達到了上萬人,為了方便他們就醫,社區裏專門設立了衛生服務站,社區附近還建有設施更齊全的衛生服務中心,揚州各大醫院的專家會定期到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

    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新江:“揚州市裏規定,我們三級甲等醫院的主任和副主任醫師,每週有兩個半天到社區去坐診。這樣子和我們的績效,和我們的晉陞都是直接挂鉤的。我們都知道社區病人少一些,而我們三級甲等醫院 往往是人滿為患,這樣我們的目的是分流一些病人到社區去就診。不光他們看些小病在社區,一些疑難病例也可以在社區得到解決,同時通過這種方式,也帶動我們社區的醫生,儘快地成長,達到這個提升社區醫療服務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