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七連增”後怎麼辦?——代表委員熱議挑戰下的糧食生産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6日 17: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專題:陽春三月看兩會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 “氣候變化引發的災害性天氣多發,是影響糧食生産從而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林而達説,“我國糧食‘七連增’後,農業生産水平、單産水平已經提上一個新高度,要繼續保持高産增産、將災害損失程度降到最低,確有不少困難,但我們應該有所作為。”

  糧食生産怎麼抓?成為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一些代表委員表示,農業生産連年豐收,糧食産量連創新高,各種支撐力量已經繃得很緊,能在高基數上保持穩定發展已屬不易,稍有鬆懈極有可能出現滑坡。

  “‘七連增’為國家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年,我國控制通貨膨脹的壓力將更大,對充足農産品尤其是增加糧食産量的需要也更為迫切。”全國人大代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説。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自給率達到100%,但粳稻供求偏緊,大豆缺口較大,綠豆等雜糧供求也出現偏緊的情況。“我國糧食總量基本平衡,但品種結構矛盾仍然突出。”韓長賦代表説。

  “糧食生産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差,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委農工部部長呂濱説。

  農田水利的欠賬多,已成不爭的共識。來自農業部的數據顯示,我國中低産田佔耕地面積的70%,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佔耕地面積的50%。近幾年,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損失糧食1000億斤左右。自然災害呈加重態勢,糧食生産風險越來越大,成為影響農業生産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強化對農田基礎設施的投入。”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碭山縣白臘園村黨支部書記劉瑞蓮説,“特別是我們北方,水資源比較缺乏。以碭山為例,過去有黃河故道,但是沒有蓄水,發揮不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