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郭田勇:房地産市場不能成為投資型市場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5日 16: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房價與住房保障問題”

  房價與住房保障問題不僅受到老百姓的熱切關注,也受到政府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在今年“兩會”議案提案中,不少代表、委員的建議也直指高房價。針對這一問題,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堅定不移地搞好房地産市場調控。加快健全房地産市場調控的長效機制,重點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切實穩定房地産市場價格,滿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並具體提出了三條措施。

  一是“進一步擴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

  這實際上是從房屋供給的角度解決住房市場供求矛盾。這麼做的目的不僅僅是通過未來住房存量的增加緩解高企的住房需求對房價的推升作用,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保障性住房是對商品房市場的分流,而且分流出的絕大部分是自住型、消費型需求,而這部分消費者的福利往往最容易受高房價的侵蝕。日前,溫總理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我國計劃在今後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萬套,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若這項計劃能落到實處,那麼我國住房壓力、房價過高等問題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得到有效緩解。當然,如何將保障房落到實處,杜絕保障房建設中的權利尋租,保證真正符合條件的家庭受益,這就要求各級地方政府抓緊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運營、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強社會監督。

  二是“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房地産市場調控政策,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 。

  我們不難看出,打擊投機性需求,將投資性購房從購房需求中剝離,使商品房回歸自住市場,是我國今後一段時期完善房地産市場調控的政策著力點。長期以來遏制房價的政策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為在我國收入分配不均、通脹預期等背景下,有錢人越來越將房産作為首選的財富保有方式,引發了大量投機投資需求,扭曲了房屋的自住屬性。從今年1月出臺的新國八條房地産調控政策到上海、重慶等地推出的房産稅細則,其效用旨在通過限購、稅收、信貸政策、土地供應等一系列“組合拳”合理引導住房需求,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使房地産市場只能成為像糧食、蔬菜一樣的消費型市場,不能成為像股市一樣的投資型市場。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問責機制”。

  以往各級地方政府並沒有穩定房價、提供保障性住房的直接動力,因為高房價、舊城拆遷改造等帶來的土地增值能給政府的土地財政帶來豐厚的收入。所以,“建立健全考核問責機制”實際上就是要明確各級地方政府在穩定房價和住房保障工作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責任。溫總理在報告中強調,“經濟越發展,越要重視加強社會建設和保障改善民生”。完善考核問責機制,正是要約束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經濟建設和GDP增長的衝動,追究其在穩定當地房價中的不作為責任,使各級地方政府真正將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實到讓老百姓“居者有其屋”中去。(郭田勇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