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跑起來的廊坊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5日 12: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徐聰

  任何城市要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一定要先行。

  記者從北京北四環出發,沿京津塘高速公路驅車20分鐘左右,就來到了廊坊。這種得天獨厚的交通便利使得廊坊成為北京産業轉移的寵兒。

  看一串數據:“十一五”期間,廊坊實際利用外資突破20億美元,年均增長13.2%;截止到目前,已有近500家外資企業在廊坊落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26家。華為、富士康、中興、京東方、漢王等IT企業在廊坊建廠,投資總額超過了200億元。

  在這些投資的背後,是將運輸功能發揮到極致的交通軌道。目前,廊坊境內有京秦、京山、京九等多條鐵路幹線與京津塘等高速公路。至2010年底,廊坊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006公里,是“十五”末的105.5%。期間,廊滄高速公路、密涿支線高速公路、京臺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密涿高速公路廊坊至北三縣(三河)段控制性工程也已開工建設。

  廊坊交通總體來説比較發達,截至2010年年底,廊坊與京津道路接口達109個,北京市公交車通達廊坊7個縣,日發車2795班次,日均客流量約為21.2萬人次。但是交通發達很大的一個特徵和問題在於它是“過路型”交通,這對廊坊市本身的輻射帶動作用還不夠大。

  為了對“過路型”交通進行改善,廊坊市規劃局科長馬世邦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在‘十一五’期間,廊坊已經推進了京山鐵路客運改造等重大項目,加快了北京L2輕軌線延伸至廊坊主城區和地鐵M6線延伸至燕郊,支持京滬、京唐、津保高速鐵路建設。”與此同時,“廊坊正在積極支持京津塘高速擴容;規劃建設好京秦、唐廊、津石三條高速公路對接天津主通道。”馬世邦説。

  儘管處於“半小時進京,一小時下海”的交通要道,在漢王製造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徐兆琦看來,廊坊的硬環境與軟環境相比,那是“相當有差距”。

  漢王是較早落戶廊坊的企業,“自從漢王上市以後,有不少地方都為漢王提出了優惠的投資條件,但是漢王總裁劉迎建始終不肯離開開發區。2010年,劉總對燕郊開發區的投入就達將近4個億。”徐兆琦介紹。

  據徐兆琦回憶,漢王在1998年首先進入廊坊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時,漢王只有三五款産品,而且資金比較缺乏。“但是市政府立刻給我們提供了創新基金,在企業借貸方面給予了支持。”

  令徐兆琦記憶猶新的是“那時開發區的基礎設施還不太好,路燈比較暗,而且門前這條路都沒有門牌號,沒想到當時市政府特別重視,立刻就開了專題會馬上解決了這些問題。”

  徐兆琦告訴記者,隨著廊坊開發區的發展成熟,廊坊市內的軟環境管理也越發科學。

  2007年12月,廊坊市委、市政府啟動數字化+綜合執法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廊坊市綜合執法局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廊坊綜合運用計算機、網絡、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規劃、建設、綜合執法和“12319”城建便民熱線等城市管理資源,建設了城市管理基礎數據庫及網格信息採集、綜合等子系統。

  “以前路邊的井蓋丟了都沒有人管,現在每天都有城管監督員在街上巡查,只要城管監督員將出現的問題拍攝下來,一秒鐘之後信息就能通過手中的‘城管通’上報市數字化城市管理辦公室監督中心。不到半小時,市政處的維修人員就會趕到事發現場,對丟失的井蓋進行補裝。”該人員向記者介紹。

  另外,為了嚴防事故無人處理,廊坊還建立了“市長通報制度”,也就是説當事故沒在規定時間內給予解決,機器會自動亮紅燈,然後自動傳達至市長。“市長開會的時候就會親自進行責問。”該人士説。

  經過幾年的城市數字化綜合管理,40多萬項涉及大件廢棄物、私搭亂建、垃圾碴土、宣傳廣告、街面秩序、工地管理、環境衛生這7個方面的城市管理問題得以解決。

  為進一步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今年,廊坊又在霸州、三河、燕郊開發區3個縣城和重點鎮推進了“數字城管”試點。

  除了這種數字城管帶來的環境升級,據記者了解,政府對園區的企業也是越發關注。“從來沒有一個政府工作人員會在我們這裡吃拿卡要,”徐兆琦説,“那是因為對相關職能部門有嚴厲的管理機制。”為了支持企業發展,廊坊市政府設立了行風監督機制。行風監督人員會對各個職能局的工作作風進行監督,並及時打分。

  不僅如此,“開發區也有區聯絡員,每個月23號開會討論,只要企業在生産、經營當中遇到什麼困難,哪怕是水、電、暖這類小事,他們都會給予解決。”徐兆琦對記者表示。也正是得益於企業的“反哺”,廊坊招商引資碩果纍纍。廊坊招商局研究院傅佔峰對本報記者説。“廊坊連續兩年舉辦了‘北京廊坊周’活動,成功引進了投資100億元的大廠首鋼裝備製造業基地、投資300億元的浙商服裝城等一批重大項目。”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