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拼命三郎”為哪般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5日 12: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周麗敏

  來天津河東區採訪,令記者沒想到的是,竟採訪哭了幾位官員。

  其中讓記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天津市河東區政府建委的劉慶昌副主任。49歲的劉慶昌儘管用力克制情緒,但難掩眼中淚花。

  劉慶昌負責工建(工業建築)拆遷工作,拆遷整理土地是劉的主要工作內容。對於河東區這樣的城市轄區,與其他單列的地級城市不同的是,要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謀求發展只能通過舊城改造來實現,拆遷改造的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在記者看來,河東區每賣一次土地,每引進一個項目,都涉及拆遷問題,而與拆遷緊密關聯的便是維穩。距離北京最近,如果拆遷工作做不到位,各種矛盾處理不好,都可能出現大規模的進京上訪事件,甚至是不可估量的極端事件,而這些事件的發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可打亂整個社會發展格局。

  2008年,萬達項目與河東區簽約之後,按照合同約定,河東區要在6個月之內將所佔項目用地全部整理為“凈地”,彼時,51萬平方米的項目用地上分佈著大大小小不同體制、不同行業的各個單位,有河東區政府所轄的事業單位、有歷史遺留的破産國企,還有300多戶商販聚集的批發市場。

  如此複雜的拆遷環境所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在該項目拆遷的那段時間,劉慶昌整整瘦了10多斤,與劉同樣焦慮,承受更大壓力的還有河東區委區政府的主要領導,從挨家挨戶動員搬遷到搬遷單位的安置,劉慶昌絲毫不敢怠慢。“我們區委區政府的主要領導都親力親為,每天都要去現場看一次,看項目進展情況。”劉介紹説。

  起初,搬遷進展還算順利,但拆遷到燈具批發的市場時,卻遇到了莫大的阻力,300多戶燈具商幾乎集體説“NO”,並以去北京上訪來威脅河東區政府。此時離合同交地的期限越來越近。焦慮和壓力讓劉慶昌連續失眠,他親自上門逐家做工作,還多次請商戶喝酒吃飯,坦誠交心,以情動人。逐漸,反抗拆遷的商戶開始從感情上失去對抗,最終,在合同期限內,所有拆遷全部順利完成,在整個拆遷過程中沒有出現一例上訪事件和極端事件。

  事實上,河東區每引進一個新項目都可能面臨如此規模的拆遷,各種艱難的拆遷對劉來説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在拆遷過程中,他的家人曾遭遇恐嚇甚至是綁架,這讓劉慶昌十分愧疚,説到此處,劉哽咽了。

  在天津市河東區採訪過程中,記者深刻感悟,河東區委區政府的各級幹部似乎都有“拼命三郎”的精神,劉慶昌並非個案,無論是房管局還是招商局,他們能為引進一個大項目而不惜成本和代價,平日溫文爾雅的女幹部可以為項目在酒場醉倒,平日嚴肅莊重的男領導可放下身段請小商小販喝酒吃飯,區委書記張建星可24小時為萬達項目開機。

  “沒有官氣、沒有衙門作風”,這是記者對河東區委區政府的第一感覺。

  為何河東的政府作風能如此“另類”,是什麼在激勵這些人如此拼命?河東區一位不願具名的幹部告訴記者:“書記、區長都親力親為,什麼事情都做在前面,上面領導身先士卒了,下面自然而然就跟隨了,一個政府的工作氛圍一定是自上而下的。”

  不服輸、敢爭敢搶,是記者對河東幹部的第二印象。

  事實上,每個城市管理和運營也可比做成一個企業,在記者看來城市運營還需要融入些企業思維,多些競爭意識、進取意識遠比只喊“假大空”的口號有意義。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