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巴菲特:今年將是“常規的年份”_看好美國地産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5日 03: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2011年度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精彩語錄摘要

  張愎

  @宏觀經濟:“現在是常規的年份”

  對於何謂“常規的年份”,無論是伯克希爾的副董事長查理芒格還是我都很難給出一個精確的定義。但為了估算我們現有的盈利能力,我們把“常規的年份”設想為保險生意方面沒有出現重大災難,而現在的商業環境要比2010年好一些,但不如2005~2006年。

  去年,在大多數人對宏觀經濟形勢表示悲觀的時候,我們卻表達了對伯克希爾資本的投資熱情,我們在地産和設備方面投資了60億美元,在這60億美元中,有大約90%,即54億美元投在了美國本土。未來,我們對海外業務必然會繼續擴張,但是絕大部分的資金仍將用於投資美國本土業務。2011年,我們的資本開支將再創新高,達到80億美元,其中新增的20億美元都將投資于美國。

  金錢總是在不停地尋找機會,而美國存在大量的投資機會。現在許多評論員總是把美國經濟一個“巨大的不確定”挂在嘴邊,但是回顧1941年12月6日,1987年10月18日,2001年9月10日,不管今天是如何平靜,明天總會是不確定的。

  不要讓自己受到現實的驚嚇。在我的一生中,政客和學者們總是會哀嘆美國目前面臨嚴峻形勢,然而與我出生時相比,美國民眾的生活水平起碼要好六倍。那些悲觀論者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而且是確定的因素,人的潛力還遠遠沒被耗盡。儘管美國的體系在2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常受到衰退的威脅以及一次內戰的干擾,但是這個體系正不斷地在釋放人的潛力,而且依然充滿活力與效率。美國最好的日子還在前頭。

  @投資業績:“滿意”不如早期好

  伯克希爾的目標是使每股內在價值增長率超過標普500指數的增長(包括分紅)。在過去的那麼多年中,有一些年份我們超過了,也有一些年份沒有超過。但是如果我們在未來很長時間裏無法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就沒有為我們的投資者帶來任何東西。他們完全可以通過購買指數基金來實現同等或者更好的回報。

  在過去46年中,我們的業績與標普500指數的回報率的對比中可以發現,早年我們的表現相當好,而近年來只能説是滿意而已。我們想強調的是,那些收穫豐碩的年份再也不會回來了。主要原因是我們目前管理著鉅額資金,這一點幾乎完全抹殺我們取得超額回報的可能性。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會努力爭取超過平均業績,只有這樣我們才認為對股東來説是公平的。

  應該強調的是,既不能忽視年度數據,也不能認為它是最重要的。地球圍繞太陽的步伐,與投資想法或者運營決策産生果實的時間不會是同步的。比如説在GEICO,我們去年極富熱情地投資了9億美元廣告,用於獲得那些無法立即給我們帶來利潤的保險客戶。如果我們花兩倍的投資同時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即便短期業績受到影響,但我們仍然樂意這麼做。我們在鐵路和公共設施的許多大規模投資也是著眼于長期的持續回報。

  為了讓你以更長期的眼光看我們的業績,我們以每5年為一個階段,來看看我們每5年的業績表現。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相比較而言,我們最好的年份終結于1980年代初期。但市場的黃金時期卻發生在隨後的17年中,雖然伯克希爾的相對優勢縮小,但取得了高絕對回報。

  1999年之後,市場停滯(你們注意到這點了嗎?),結果,自那時起伯克希爾相較于標普的業績是令人滿意的,但絕對回報業績卻一般。

  往前看,我們希望比標普平均要高出幾個點。雖然這也不是完全確切的。如果我們成功實現這一目標,那麼幾乎可以肯定,在股市壞的年景中,我們會有相對好的業績,但如果市場強勁,我們業績可能不會那麼好。

  在過去40年時間裏,我們投資的收益折算成每股,年化收益率為19.9%,但隨著我們開始用已有資金投資實業,我們增長的速率大幅放緩。

  40年以來,除去保險收益,我們的稅前投資的每股收益率為21%。這40年中,伯克希爾的股價平均每年上漲22.1%。隨著時間的流逝,可以預計的是,伯克希爾的股價跟我們投資收益的增長應該是一致的。市場價格與內在價值遵循的路徑截然不同,儘管差異會持續很久,但是最終還會統一。

  @房産:回暖會在一年內開始

  房産回暖會在一年內開始,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突破。

  擁有一套住房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説都是一個必要的選擇,而尤其是在當前房價和利率都很低的情況之下,更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是仔細想想,我覺得我當初所購買的住宅是我一生中第三成功的投資,儘管我也可以用這筆錢去買股票也能賺不少錢。我只花了3.15萬美元,我和家人就獲得了52年的美好回憶,而且這種美好還會不斷地持續下去。

  但是,如果購房者對於房産的要求超出了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範圍,或者是受到政府部門保障的貸款者助漲了這種幻想,那麼就導致噩夢的出現。我們國家的社會目標不應該是讓家庭活在對房産的幻想之中,而是讓他們能夠住進能夠承擔的房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