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楊凱生:工行未來兩三年內不會有再融資計劃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4日 06: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比如銀行貸款要形成二級市場,銀行的貸款應該是可以轉讓的,”楊凱生説,“不轉讓,分母越來越大,分子是不動的,銀行無休止地向資本市場伸手,那肯定不是一個辦法,所以這些情況一定需要通過改革進行。”

  證券時報兩會報道組

  全國政協委員、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昨日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在十二五期間,大型國有銀行的改革方向應立足怎樣進一步加快自身發展方式的轉型,改變目前銀行主要依靠存貸利差收入的現狀。

  當記者問及工行的再融資需求時,楊凱生透露,工行目前資本充足率已達12%以上,未來兩到三年內不會有再融資的計劃,“去年工行再融資的時候就曾經説過,這個決定到目前沒有改變。”楊凱生説,“我們既滿足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也滿足中國銀監會的要求。”

  楊凱生表示,銀行業改革在這些年來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十二五期間還會繼續深化,其具體內容在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和中小規模銀行中差別很大,不同類別銀行有不同的改革和任務。對於大型商業銀行來説,上市後實現法人治理機制的完善,以及怎麼進一步加快自身發展方式的轉型,將是主要方向。楊凱生舉例説,現在存貸利差仍然是中國大型銀行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個結構是不盡合理的;再有,到目前為止國內企業融資仍然以間接融資為主,在這種模式下,由於資本市場的發育還不是很成熟,實體經濟運行和國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支持,相當一部分來源於銀行。“當面臨國際金融監管規則的不斷改革,資本約束要求越來越嚴的情況時,銀行怎麼能夠既滿足實體經濟運行對銀行信貸投放的需求,又能夠滿足金融監管對資本充足水平達到一定標準的要求,這是需要銀行深入研究的。”楊凱生説。

  當記者問及這一過程是機制的問題還是人才的問題時,楊凱生坦言,這主要是機制的問題。他説,一個重要課題是中國的銀行怎麼走出一條“總資産規模不無限擴大,但是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能力卻持續增強,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可以保證的”的道路。“比如銀行貸款要形成二級市場,銀行的貸款應該是可以轉讓的,”楊凱生説,“不轉讓,分母越來越大,分子是不動的,銀行無休止地向資本市場伸手,那肯定不是一個辦法,所以這些情況一定需要通過改革進行。”

  對於前段時間招商銀行實行利率市場化試點的傳聞,楊凱生評論道,利率市場化不是哪一家銀行實施,而是中央銀行對利率的管理辦法要先有一個調整,所謂利率市場化是商業銀行必鬚根據需求、自己的融資成本和風險管控能力,來自主決定存貸款利率,顯然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

  談及利率市場化的影響,楊凱生説,從宏觀來説,實體經濟要有一定承受能力,因為利率市場化不僅僅是銀行利差小了,發放貸款少了,這一影響不僅僅局限于銀行,對實體經濟、企業融資、公眾存款、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都會帶來影響。“利率市場化方向是明確的,目標是堅定不移的,這個過程正在加快實現。”楊凱生説。

  對於央行提出對社會融資總量考核話題,楊凱生表示,這是一種統計口徑的變化,對銀行實際操作影響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