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保障房鋪設中國樓市雙軌道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2日 22: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本報記者 賀立峰報道

  近來,保障房建設的信號更加強烈。建設數量明確從今年要建1000萬套到今後5年營造3600萬套,從一線城市的“國十條”到更加泛眾化的“新國八條”,都向房地産市場傳遞著“改善供求關係”的明確信號。

  2月2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代表國務院保障性安居工程協調小組將今年的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任務分解到各地方,隨後2月2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公開表示,未來5年,中國計劃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萬套。

  “2011年國家進一步制定了房地産調控措施,各個地方也相應出臺了與之配套的調控政策,中央政府調控房地産的政策思路越發清晰,可以概括成‘增加供給,控制需求’,通過建造保障性住房,構建中國特色的多層次住房體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宏觀經濟問題專家王遠鴻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同時,王遠鴻強調,控制需求就是要抑制非改善需求與投機需求。而增加供給,就是供給更多的保障性住房來滿足與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住房需求,從而使我國的房地産行業回到一個健康、平穩、理性的發展軌道上來。我國房地産的雙軌制發展模式將逐漸成熟。

  對此,北京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陳國強曾表示,政府就是在做著供求關係加減法,力求在控制需求的期間大量建造保障房以改善房地産市場的供求關係,如果未來新增的保障房能夠佔到市場50%,甚至於更高的比例,那麼這對未來市場的格局,對未來市場供求關係將會産生非常深刻的影響。

  “從上個世紀末,中國房地産經歷了市場化之後暴露出很多問題,這些問題證明了房地産不只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涉及民生的重要商品。而多年來的發展讓我們獲得了一個經驗,房地産不能單靠市場來決定,而必須是在保障民生基本需求的情況下建設,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房地産行業雙軌制運行體系。”安邦諮詢研究員李浩告訴《中國産經新聞》記者。

  然而,在今年保障房建設之初業界就已經提出疑問,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的土地供應與建造資金問題應如何解決?

  建房就離不開土地,為了確保保障房建設任務順利完成,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曾表示,包括2011年在內的整個“十二五”期間,國土資源部將確保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不低於住房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70%。

  對於土地供應問題,李浩也指出,中國正處在城市化浪潮之中,以現在的城市化進程速度,即使我們不搞保障房建設,城市也將向農村要土地,保障房建設可能加快城市向農村要地的步伐,這也是解決保障建設供地的一個大方向。

  另一方面,據預測今年興建1000萬套保障建設資金會高達1.3萬億元。一直以來,保障房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於中央財政撥款與地方土地出讓金收益,而《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中規定,土地出讓凈收益用於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的比例不得低於10%。

  對此,李浩認為,首先,民間融資將成為籌措資金的一個重要渠道;其次,可以通過發行債券的模式獲得建設資金;最後,就是重慶的“八大投”發展模式,重慶市政府把大量的資産如土地、財政、資金、稅收返還注入給“八大投”,由“八大投”來承擔一部分保障房建設資金供給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