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緬懷兩彈一星元勳 科技眾帥之帥朱光亞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2日 01: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2月26日,我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院士在北京溘然長逝。 

  這位87歲的科學巨匠,成就卓著而又寧靜淡泊,如同寰宇中那顆明亮的“朱光亞星”。

  從22歲與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等一起赴美國考察原子彈,到35歲成為我國核武器研製的領軍者,從見證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爆炸,到全面領導和組織我國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朱光亞的一生與中國核事業的發展緊緊聯絡在一起。

  1959年,蘇聯撤走在華專家,使我國必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核事業。朱光亞臨危受命,承擔起核武器研製攻關的技術領導重擔。

  當時,中國核武器研製處於大海撈針般的困境中。朱光亞等從蘇聯專家一份報告中留下的“殘缺碎片”研究起,經過夜以繼日的艱苦奮鬥,使中國的原子彈理論設計有了重大突破。

  他還編寫了《原子彈裝置科研、設計、製造與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與《原子彈裝置國家試驗項目與準備工作的初步建議與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兩份綱領性文件,對中央正確決策起到了關鍵作用。

  1964年10月16日15時整,我國西北大漠中一朵黃褐色的蘑菇雲騰空而起。成功了!看到那驚心動魄的壯景,老成持重的朱光亞激動了,在試驗基地舉行的慶功“宴會”上,他喝得酩酊大醉……

  緊接著,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9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週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決定,授予朱光亞等23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在“兩彈”的研製中,朱光亞被稱為“科技眾帥之帥”。

  當時,這項工作匯集了王淦昌、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等一批傑出科學家和成千上萬的工程技術人員。

  他還提出將核試驗轉入地下,以及“一次試驗,多方收效”的方針等,對加快我國核武器的發展步伐起了關鍵作用。

  和朱光亞一起工作過的張開善回憶起當時的情況:當年我的辦公室和他的辦公室門對門,每天一上班就看到他埋頭伏案,除了處理事務就是孜孜不倦地看書學習。當時連一個電風扇也沒有,悶熱的夏天,汗流浹背。

  他參加了新中國歷次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工作,參與了國家“863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組織領導了歷次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他還參與組織了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30萬千瓦核電站的籌建、核燃料加工技術和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

  1994年,69歲的朱光亞當選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中國工程院在他主持下,從無到有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和規範的增選制度、原則、實施辦法,院士人數從最開始的96位增選到400多位。

  朱光亞一生淡泊名利。

  1996年,他獲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100萬港元獎勵。他拿到獎金支票後,馬上就捐給了中國工程科技獎獎勵基金。

  “他叮囑身邊同事不要將這件事宣揚出去。以至於社會上對此事幾乎聞所未聞,就連中國工程院內部都很少有人知道。”中國工程院原秘書長葛能全回憶説。

  很多年來,媒體上一直鮮見描寫朱光亞的文章,其實不是沒有人寫,而是寫了文章到他那裏過不了關,不是被扣下來,就是因不同意發表而被退回。他總説,先寫別人吧,我的以後再説。

  2004年,朱光亞80歲。為表彰他對我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原子能科技事業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我國國家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 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

  杜祥琬院士與朱光亞曾共事46年。有一次,杜祥琬與朱光亞合寫的一篇文章將在《物理》雜誌上發表。當杜祥琬將這篇文章交予朱光亞審閱時,出於尊重,將朱光亞的名字放在第一作者的位置。而朱光亞看後卻將自己的名字挪到了最後一個。(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