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專家:“WiFi亭”補充3G網絡覆蓋 規模改造需因地制宜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2日 0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通信信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本報記者 邢婷婷

  邊逛街,邊用iPad、手機網上高速沖浪,這樣的生活目前已成為現實。據《新聞晨報》報道,500個由公共電話亭改造而成的“WiFi電話亭”日前在上海正式投用。市民只要持具有WiFi上網功能的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終端,就能在“WiFi電話亭”周邊50米範圍內享受高速上網服務。公共電話亭轉型“WiFi亭”有何意義?“WiFi亭”的發展遠景如何?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特別採訪了多位電信業專家。

  公共電話亭成網絡覆蓋“黃金基站”

  據上海電信“WiFi亭”項目負責人介紹,“WiFi亭”的無線網絡速度最高可達到手機3G網絡速度的6倍。54兆的接入帶寬、最高1M-2M的下載速度,更好地詮釋了什麼叫“高速上網”。目前,市民使用“WiFi亭”將以每分鐘0.03元的標準收費,而電信3G手機用戶也可以選擇按流量計費,享受更快網速和一定優惠。連接方面,“WiFi亭”的連接方式有兩種,採用Android系統的手機可以直接下載天翼寬帶手機客戶端登錄;其他運營商具有WiFi功能的手機也可以通過指定的鏈結訪問中國電信門戶網站,以銀聯、支付寶、電信卡等方式在線購買WiFi時長,並登錄使用。

  對於運營商將公共電話亭改造成為“WiFi亭”的舉措,知名電信專家馬繼華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隨著移動電話的普及,公共電話亭的歷史作用已經基本終結,但這些電話亭多數位於黃金地段,擁有長期積累形成的線網資源,“語音”功能完結後將開啟“數據”新功能。對於原來的固網運營商來説,公共電話亭無疑是其實現無縫網絡覆蓋的“黃金基站”。以寬帶網絡為基礎建設WiFi熱點,既方便了客戶,也提升了自身的移動業務能力。

  全面推廣意義不大,改造需因地制宜

  儘管接受採訪的專家都對“WiFi亭”的正面作用表示認可,但專家們也強調,“WiFi亭”改造的步伐並不是跨得越大越好,全面推廣“WiFi亭”的意義不大。

  飛象網CEO、通信行業觀察家項立剛表示,把所有公共電話亭都變成“WiFi亭”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用戶在戶外使用WiFi的情況主要有幾種,一是在一個比較固定的場所,比如咖啡館或餐廳,二是在一些交通工具上。此外,一些人員密集的中央商務區也能以“WiFi亭”作為網絡覆蓋的補充。反之,將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公共電話亭進行WiFi改造,只會令運營商的收支失衡。

  著名電信分析師付亮也表示,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目前的3G網絡很難滿足用戶對於高帶寬業務的需求,WiFi技術能與3G形成互補,解決熱點地區的網絡覆蓋。但WiFi的佈局必鬚根據地理位置來看,應把熱點覆蓋在對數據業務需求比較高的地方。原有電話亭的佈局並不完全是按這種需求考慮的,因此並不是所有設施都有必要改造。

  安全至關重要,業務融合需明確定位

  針對“WiFi亭”改造,網友們大多樂見其成。還有網友建議,“WiFi亭”除了提供通話和WiFi上網服務外,還可以融合其他業務,提供如可視電話、充電、話費查詢等便民服務。

  對於網友的建議,馬繼華認為,用戶自然是歡迎“WiFi亭”的建設,如果真的能增加可視電話和充電等功能,會更加方便用戶的使用。未來WIFI電話亭將以網絡服務為基礎,集成大量的滿足客戶應急性的移動需求,成為固定網絡與移動網絡之間友好的補充,或許能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處可見隨手可用的便民服務站。

  但對於“WiFi亭”到底要融合哪些業務,付亮認為需要三思而後行。他表示,現在城市公共電話亭的土地資源十分寶貴,而且利用率還比較低,對其進行改造和轉型是必須且有積極意義的。但具體怎麼轉型,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有網友建議在“WiFi亭”加入手機充值的功能,假設真的加入了,無人看守的手機充值點在安全上如何保證就需要考慮。

  馬繼華也表示,WiFi電話亭的誕生預示著中國的寬帶建設已經從家庭、企業等封閉環境走向公共領域,成為了通信的基礎設施,有利於分流網絡壓力,更好地促進各種網絡應用的發展。但它的安全問題十分關鍵,一方面是電話亭自身的安全防護與便民使用之間的協調;另一方面則是要防止這樣的便民熱點被犯罪分子利用成為竊取用戶信息和進行網絡詐騙的工具。

  綜合各位專家的意見,在“WiFi亭”改造乃至WiFi熱點戰略上,受訪專家普遍認為,首先是要明確WiFi的定位。寬帶建設是一個複雜的工程,需要不同技術從不同層面打造一個“全覆蓋+重點覆蓋”的環境。運營商需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3G是網絡的全覆蓋,WiFi則是對重點地區的補充。運營商應秉持這種原則進行WiFi布點,同時也可考慮如何在平衡收支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業務融合,更好地服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