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1日 22: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導報
◆經濟導報記者 邵好 菏澤報道
長久以來,利用秸稈發電的生物質發電産業一直被認為“社會效益好,但經濟效益不太好”。現在,情況似乎有了轉機。2月25日,經濟導報記者在菏澤單縣採訪時了解到,作為全國首家生物質發電廠,國能單縣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在投産4年後,終於實現了盈利。該公司綜合部副經理葉春輝説,“現在整個集團也能實現收支平衡,有所結余。”
並不容易的盈利
“在堅持了幾年之後,公司已經開始盈利了,去年的凈利潤約為2000萬元,”葉春輝説,“但這主要還是依靠政府補貼。”
事實上,不僅是國能單縣項目,整個生物質發電産業都是在政策扶持下完成的。據葉春輝介紹,國家對生物質發電給予優厚補貼,“現在我們的上網電價是0.75元/千瓦時,平均每千瓦時比火電企業要高3-4毛錢。”
據了解,目前我國年産秸稈6億-7億噸,造肥還田、家庭燃用消耗約35%,剩餘4億噸左右的秸稈未被利用。按秸稈發熱量計算,4億噸秸稈的發熱量相當於2億噸煤炭的發熱量。
作為國內首家生物質發電廠,國能單縣生物發電有限公司擁有3萬千瓦生物質發電機組,與同類型火電機組相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1萬噸,節約標煤約10萬噸,燃燒産生的灰分每年可達5000噸左右,作為較好的草木灰鉀肥可以加工後還田使用。
該公司年消耗農林廢棄物量30多萬噸,為當地農民帶來約7000萬元以上的收入,同時在燃料的收集、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可以解決1200多人就業,帶動農戶5000戶以上。
葉春輝説,盈利是靠一步步摸索出來的。比如,在收購秸稈上,剛開始我們嘗試著自己收,但是後來發現根本實現不了,人力和財力都達不到。所以就培養了一個經紀人隊伍,讓他們從農民手中收秸稈,進行初步加工、收儲,然後賣給我們。
不過,為了控製成本,不讓經紀人做大後囤貨抬價,國能的每家電站總是同時從數名經紀人處買貨,不特別倚重某一家。又跟清華大學合作,造出了檢驗草垛內是否摻雜泥石注水的系統,以控制燃料質量。
據葉春輝介紹,秸稈等原料佔發電所有成本的六成以上,原料有點風吹草動都直接影響公司盈利。單縣電廠年消耗秸稈量約為35萬噸,收購半徑約為100公里。“基本上單縣及周邊地區的秸稈都收過來了。”
“我們上的項目都是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縣域地區。”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大龍曾多次在媒體面前表示,在貧困地區上生物質能發電項目是最簡單適用的惠農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方式。“平均每噸秸稈的市場收購價是250元左右,農民在扣除燃料、人工、裝卸之後還能有利潤可賺。”葉春輝説。
更加激烈的競爭
“雖然説由於國家政策補貼,地方政策扶持,我們已經走出了虧損的境地,但是,面臨著更為激烈的競爭,”葉春輝説,“現在的煤炭價格很高,普通的火電廠很難生存,所以不少小火電轉行進入了生物質發電,與風電以及太陽能光伏發電相比,生物質發電的門檻相對較低,而且技術上更容易實現。”導報記者了解到,生物質發電廠的裝機容量很難與火電相比,國能單縣發電廠的3萬千瓦機組已經是較大的生物發電裝機容量之一。國家應該對這個行業加強監管,防止小火電以次充好,騙取高額補貼。葉春輝説。
2010年8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於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合理規劃生物質能發電廠,保證生物質資源,嚴格核準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目前,國能生物、凱迪電力、中國節能、韶能股份等國內生物質發電企業正加速在全國各地洽談新的生物質發電項目,但盈利空間、重復建設、爭奪燃料、融資困境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生物質能發電産業。
“單縣實現了盈利並不代表各個地方公司都能實現盈利,國能單縣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一家生物質發電廠,既是一個實驗,也是一個標桿。”葉春輝説。
“由於看到了好處,最近新上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太多了,離我們最近的生物發電廠距離我們只有50公里,大家都要爭搶秸稈,直接導致其價格浮動。”葉春輝介紹説,國能生物發電集團的項目基本都是在華北、東北地區,尤其是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區。一方面産糧大縣有足夠的秸稈資源,能滿足發電廠燃料需求,另一方面,北方地區日照情況較好,有利於秸稈的晾曬加工。“不過,集團已經開始嘗試在南方等省市設立新的項目,主要考量因素還是農業水平,因為只有農業大縣才能養起這樣的生物質發電廠。”
據悉,截至今年1月,國能生物集團籌建、在建及運營中的項目有近40個,有25個左右已經並網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