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吳敬璉:市場經濟不允許政府在競爭行業與民爭利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1日 13: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吳敬璉(資料圖)

  3月初,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審議"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這無疑是今年兩會的最大看點。隨著兩會的臨近,關於中國經濟下一個五年的討論也日益熱烈。

  2月19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1年年會"的主題便是:為"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的幾個重大問題。

  "十一五"時期,大規模投資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仍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已經公佈的各省市"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多個省市的投資計劃都呈現上升之勢。比如,陜西省今年將安排固定資産投資1.06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25%;四川省預計今後5年對固定資産投資將超過8萬億元,比"十一五"期間的4.4萬億元增長了81%。

  不斷加大、加快投資的同時,有關投資是真正刺激了消費還是造成了産能過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對"十二五"的投資計劃"還需要做一個全面的審查"才能達到穩定宏觀經濟的目的。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據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張曙光對2011年27個省市經濟發展目標的統計顯示:10%以下的只有4個地方,12%以上14個地方,13%以上3個地方。追求增速而不是轉變仍是各地的重點。"轉變,總得增長稍微慢點。"張曙光説。

  "十二五"投資計劃是否合理?進入老齡化社會後將如何發展?如何解決城鎮化率低於工業化率?諸多問題的討論背後,是對"十二五"更大的期待。

  "‘十二五‘規劃,我覺得最值得關注的有兩點:一個是主線的規定非常正確,就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另外一個是動力,就是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改革。這兩個是最精華的、非常正確的。根據過去的經驗,制定一個好的規劃並沒有解決所有問題,怎麼執行好更重要。"吳敬璉説。

  嘉賓

  吳敬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哈繼銘高盛香港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

  王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

  王曉魯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蔡昉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

  樊綱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任志強華遠地産董事長

  投資計劃需要調整

  吳敬璉:"十二五"投資計劃需要調整,一方面鐵路的3.5萬億投資非常大,是否可以收回成本?另一方面是七大戰略新興産業,現在各地都在搞LED,如果這些在建的LED都建成投産,市場在什麼地方?産能是不是過剩?另外,電動汽車、太陽能、風能等也面臨相同的問題,要重新做一個審核。各地正在興起的按照七大戰略新興産業投資勢頭比1958年的"大躍進"以及上世紀70年代末的"洋躍進"還要猛,這會影響整個"十二五"宏觀經濟穩定。

  "十二五"期間,國家投資主要在"鐵路、公路、機場",其他戰略新興産業都是地方政府在投資。我認為地方政府不要在營利行業裏投資,政府財政是公共財政,它提供的是公共産品,是公益性的産品,這種競爭性的行業,政府應該退出,市場經濟不允許政府去與民爭利。

  王建:許多地方政府都在追求高增長,很多人把投資推動高增長作為一種不可避免的模式。"不要管國外怎麼講,我們都堅持高投資"。"十二五"要由投資帶動增長,這種觀點目前很有市場,很多人支持這種觀點,但我覺得這非常危險。好像是過剩問題在中國不存在。比如汽車産量2015年預計達到4000萬台,未來5年要增加2000萬台,有沒有市場?我覺得這些問題真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王曉魯:投資快速增長會帶來産能迅速增長,産能迅速增長的同時,如果消費沒有相應增長,會不斷産生過剩。産能過剩的問題越突出,就越感覺到需要拉內需,拉內需上不來,就需要拉動下一個産能過剩,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用行政手段壓縮落後産能,小的企業被淘汰了,其中很多是民營的,大企業保留下來了,不是國企就是外資,由此又帶來體制和結構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未富先老"怎麼辦?

  蔡昉:"十二五"最重要的挑戰將是中國的人口變化,我們叫它"未富先老"。我們人口的老齡化比例在2000年的時候是6.8%,65歲以上的老人比重和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樣,但是去年我們的老齡化比例是8.3%,顯著趕超了世界平均水平7.5%。我們沒有辦法讓老齡化停下來或者退回去,關鍵是如何關閉"未富先老"的缺口。

  "先老"意味著勞動力貴了,資本相對便宜了,意味著我們喪失了原來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比較優勢。"十二五"期間,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數量、勞動年齡人口轉型數量不足以補償城市需求,與之相應的是普通勞動者的工資加速上漲,無論是一般的行業,還是單獨農民工工資、農業的雇工工資都會漲得很快。熟練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工資的趨同也許是好事,但會導致農民工群體的教育回報率下降,很可能在一定時間內發生不讀書或者輟學的現象。

  再加上"未富",我們不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能在資本密集型産業中得到足夠顯著的比較優勢,因此我們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比較優勢真空"。而比我們收入水平低的印度、越南等國,還有若干年人口紅利可以收穫。

  哈繼銘:人口紅利消失之後,需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發達之後,社會保障才能有更充分的發展,個人的養老保險才能有更大發展。另外,我認為,中國的房地産開發商既不能光為富人造房子,也不能光為窮人造,而要考慮為老人造。中國有必要建立一條龍養老服務,包括建築物本身,還有醫療、保健服務、文化娛樂等等,這方面我們還很缺乏。30年前我們誰也不知道全球最好的酒店是誰,後來我們引進了希爾頓、喜來登等,但全球最好的養老服務機構是誰,很少人知道。

  關鍵是讓農民在城裏待下去

  樊綱: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是"十二五"規劃的一個重點。工業化進程的根本核心是勞動力轉移。我們至少有30%~35%的勞動力是農民勞動力,他們的收入儘管在增長,但也只是農民工的一半。這種情況下,按説不會出現民工荒和工資上漲,但事實是我們出現了勞動工資上漲,特別是低熟練工的價格上漲。

  這個悖論反映出中國的一個特殊情況,就是城市化率大大低於工業化率。工業化率在前,我們的勞動力進城了,老人孩子則在農村。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失地農民進城,沒有工作也待著,形成貧民窟,長期失業率居高不下,但在勞動力供給上,四五十歲的人仍然是城市勞動供給組成部分。而我們的情況是,農民工家裏有地,加上戶籍制度成為制度障礙,使農民不能長期在城裏留下,20多歲的女工回去生孩子,40歲左右的男工則競爭力下降,導致城裏沒有老打工者,沒有熟練工,半大孩子在街上跑,我們轉移的農民過早退出城市勞動力。

  怎樣讓農民在城裏待下來,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是現在應該抓緊做的事情。做好這件事,也許能夠緩解部分民工荒和工資成本上升問題。在我們沒有高能力、高質量稟賦的時候,比較長時間保持低能力稟賦,有一個長期競爭力,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非常重要。

  任志強:每次説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大家提到了投資、出口和消費轉化,我個人覺得,中國未來經濟轉型只有一個就是城鎮化。如果我們90%以上的人自給自足,消費怎麼增長?目前中國是60個人種糧食,40個人吃糧食,消費當然上不去,經濟轉型可能轉不了。

  (中國經濟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