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國際糧價發燒不會傳染國內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1日 10: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國際糧食價格目前逼近2008年“糧食危機”時的高位,引發全球市場的普遍擔憂。由於國內外糧食市場的聯絡日益緊密,高漲的國際糧價也“拷問”著中國糧食安全。

  全球糧食過剩時代或已終結

  近年來,國際糧食市場“高燒”不退,出現一波又一波近乎瘋狂的上漲行情。世界銀行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從去年10月到今年1月,世界銀行糧食價格指數上升了15%,只比2008年“糧食危機”時的歷史高位低3%,其中小麥價格翻了一倍,玉米價格上漲73%。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觀經濟處處長王軍認為,在全球寬鬆貨幣政策的背景下,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動因依然存在,特別是糧食價格在進入上升通道後,上漲空間依舊很大。在新老因素疊加影響下,或將導致未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趨勢性上漲且波動加劇。王軍説:“在糧食生産成本上升、糧食需求持續增加、全球極端氣候增多和耕地面積減少以及主要發達國家將保持貨幣政策寬鬆等大背景下,全球糧食過剩時代或已終結,國際糧價可能已經進入上升通道且仍有上漲空間。”

  多方面因素導致糧價暴漲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已指派一個糧食安全危機高級工作小組,負責調查糧價飛漲的原因並研究對策。專家指出,導致全球糧價暴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極端氣候和拉尼娜現象,一些國家的政治局勢不穩定以及欠發達國家農業投資的嚴重滯後。

  有關專家指出,糧食危機的發生從來不是因為糧食的絕對數量出了問題,而是糧食流通和收入分配出了問題。食品市場的投機行為也是誘因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全世界生産的糧食足夠養活120億人,出現問題的是糧食的價格、流通和分配領域。

  此輪糧價上漲的背後成因複雜,專家認為,直接原因是最近數月全球多個農業大國頻發自然災害,嚴重影響糧食生産,還有出口供應以及進口需求增加等因素,而美元的持續疲軟則助長了糧價飆升。雖然目前還不能説新一輪糧食危機即將爆發,但要謹防再次出現對“對供應的衝擊”。

  糧農組織助理總幹事加尼姆認為:“2010年我們的糧食儲備就很充足,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情況和2007年及2008年有所區別的原因。但是如果我們在2011年沒有足夠的農業産出和供給,那麼糧食安全形勢將會變得十分嚴峻。正如我們所知的,人口在不斷增長。據預測,在未來十年間我們的糧食産出要比現在增加70%。要應對這一問題,需要國際社會和各國採取一致行動。”

  對國內糧價影響不大

  去年10月份以來,我國華北南部、黃淮、江淮等地降水持續偏少,冬麥區旱情發展較快,給當地農業生産和群眾生活造成較大影響。進入今年2月份以來,北方降水較少,冬麥區氣溫明顯回升,旱情發展迅速。作為糧食生産和消費大國,中國冬小麥受旱面積擴大,會影響國內的糧食安全嗎?國際糧價飛漲,是否會推動國內糧價大幅走高?

  為保證糧食安全,我國歷來對糧食的進出口實行嚴格的控制措施,這使得糧食及主要農産品與國際接軌並不密切,因此,國際糧價的大幅上漲對國內糧價的影響並不大。業內人士表示,近期糧食價格之所以“國外發燒中國不感冒”,是因為中國糧食較高的自給率,“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面對國際糧價持續上漲、全球經濟復蘇依然脆弱和不確定的情況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的糧食供求形勢依然保持基本穩定,糧食産需基本平衡,糧食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當前中國的通脹仍在可控範圍內,糧食自給完全能夠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庫存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認為,如果我國今年後期的旱情得到緩解,國內糧食供應保持穩定,應該不會由於外部原因出現明顯波動。中國一貫堅持較高的糧食自給率,國內農産品市場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他表示,只要中國本身的糧食生産沒有大問題,不進入國際市場大規模採購,就不會過多受到外部影響,也不會加重國際市場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