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乳業新證並不意味著新生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1日 05: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王錦

  □本報記者 王錦

  國家質檢總局日前表示,由於僅完成了三分之一乳企的重新審核,原定於3月1日前要完成的乳製品生産許可證重新審查工作將會順延至3月底。這也就意味著,從 4月1日起,所有的乳製品企業將持重新審核過的新生産許可證“上崗”,凡未重新獲得生産許可的,將被依法停止生産乳製品及嬰幼兒配方乳粉等産品。

  國家本次開展乳品行業項目(企業)審核清理工作的目標是淘汰落後乳製品加工生産能力,關閉已建加工項目(企業)中未達到行業準入條件中關於工藝與設備、産品質量、能耗、環境衛生與保護、安全和社會責任要求的乳製品加工企業,保障乳製品質量安全。

  此舉也意味著國內乳品行業新一輪淘汰行動的開始,業界預計將會有二至三成的未獲新生産許可證的中小乳製品企業退出乳品市場。理論上講,國內一些已經站穩腳跟的大型乳製品企業也因此獲得了未來佔領更多“讓出來”的市場份額的機會。

  然而,新的機會是否能切實轉化為新的市場份額卻仍然值得商榷。

  自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之後,國內對於乳製品行業的信心曾一度跌至谷底,隨後在政府及行業的共同引導和努力之下,消費者的信心也逐漸恢復。但好景不長,2010年度“三聚氰胺”重出江湖,隨後的“激素門”事件,今年年初甚至還傳出了“皮革奶”的報道,令消費者對國産乳製品的信心再度銳降。

  最近一段時間,內地民眾在香港、澳門大量購買進口嬰幼兒奶粉,曾一度造成兩地奶粉供應緊張的局面,搶購奶粉的風潮甚至還傳導到了日本等國家。在感慨國人購買力的同時不禁也為國産奶粉的前景感到擔憂。

  由於有著較高的附加值及廣闊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多的乳製品企業“涉足”細分嬰幼兒奶粉市場,國內三大乳品巨頭伊利、蒙牛、光明也都已經進入該領域並顯示出側重發展的趨勢,緊隨其後的二線乳品企業也紛紛打出“專注嬰幼兒奶粉”的營銷牌。

  但無法忽視的是,在嬰幼兒奶粉市場蛋糕擴大的同時,國內乳品行業長期粗放式發展所累積的負面效應也在逐漸釋放。在同進口奶粉、外資品牌奶粉一起競爭的背景下,國産奶粉的競爭力被一步步削弱,市場份額也呈現出萎縮之勢。2010年,國産嬰幼兒奶粉産量出現明顯下降,外資品牌嬰幼兒奶粉已經佔據市場的超半壁江山。

  本次國家開展乳品行業的審核清理工作正是要糾正乳品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市場準入不嚴、粗放式經營、産品檢測設備不完善、産品質量不過關等問題,希望能從源頭上轉變國內乳品企業的發展方式,進而扭轉困境,重塑乳業形象。

  不過,國家審查也好、監管也罷,即使設定了嚴格的準入標準,具備了完善的生産設備和檢測設備,如果乳品企業自身仍不注重修煉內功,仍以眼前利益為重,依然把增長的重心放在營銷而不是産品質量、奶源建設上,那麼不僅把握新的市場機會無從談起,此前佔領的市場份額也會隨著外資品牌的侵入而逐漸喪失。

  乳業新生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