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避免被調整 企業需創新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8日 04: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 陳志列

  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的30年發展,如今已經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們深知,中國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但還不是最強的國家。30年來我們所獲得的更多的是經驗和教訓,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我想到更多的就是轉變和調整。

  國家進行戰略新興産業規劃也是為了使更多的企業認識到發展的必然性和創新的必要性。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更多的民營中小企業並不佔有過多的社會資源和競爭優勢,唯有自主創新和不斷的改進,別無選擇。而在國家戰略中,發展新興産業是重點。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是&&,因此企業更應該抓住機遇,改變經營思路。所謂結構調整,就是要先從思想上轉變,經營策略上轉變。地方政府也要痛下狠心,把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該關的關掉,該停的停掉。不應為局部利益而損害長遠利益,這樣對於整個地區的經濟健康發展也是會有影響的。

  近年來,國內各城市的發展出現了結構性的轉變。內陸地區如西藏、內蒙等地的發展速度的GDP增幅遠遠大於沿海發達城市,相比之下,近3年來發展最慢的城市是北京、廣州和上海這些大城市。這一方面説明了我國1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説明了沿海發達地區在發展中所遇到的瓶頸。

  深圳市已經不斷地把一些原始加工企業逐步清理出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高新科技産業和文化創意産業。這些高端的企業發展勢必會帶動更多的上下游産業鏈共同發展,對於人才的需求也會加大,創造的價值和利潤也會更多,進而提升整個城市的含金量,形成良性循環。

  以廣東為例,近5年來,廣東省不斷地將一些低端加工製造業企業遷出,深圳、珠海、汕頭相繼建立了以新興科技産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地方政府對於高科技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也是廣開綠燈,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和鼓勵。而對於傳統的“三來一補”型加工製造企業,單純依靠訂單模式已經很難長久維持。不斷提升的經營成本和微薄的利潤,已經迫使這些企業把目光轉向內地,紛紛自動或被動的遷離沿海發達地區。不僅珠三角如此,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也是如此。

  同時,企業戰略轉型不僅要依靠政府的監督,企業自身的調整也是非常重要。近年來沿海地區不斷出現的用工荒,其實就是區域産業升級的集中體現。春節前我走訪了幾家廣東的生産製造型企業,大家面臨的問題都是共性的:普工越來越難招,勞動力成本急劇增高,産品沒有核心競爭力,品牌運作難以為繼......。最突出的,還是人才的缺失!所以,生産型企業的經營者們,目光需要看得更長遠些,響應國家政策,陸續把生産工廠內遷(或升級改造),或者發展重心要陸續轉移到設計研發和品牌營銷方面來,在管理上叫做“微笑曲線”。從未來幾年的發展來看,珠三角地區的企業要以高科技、信息和技術服務、品牌運營為主體,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將越來越難以生存了。

  十二五期間,國家制定戰略新興産業規劃,就是要打破傳統的依靠GDP考核的單一衡量標準,鼓勵和推動更多的産業和企業施行戰略轉型與結構調整。以研祥為例,我們93年在深圳成立,目前作為國家施行科技産業升級鏈條中的構成元素,始終堅持以技術創新引導市場發展,以科技創新服務産業升級。現在,在各個城市建設的軌道交通、智慧交通、高鐵、風能電力、金融、環保、安防等産業,都有研祥特種計算機産品和技術的應用。但是這個行業的創新也有著其特殊性,研祥創立之初,最早也是代理美國的工業控制類産品,當時産品利潤很高,很多同行幹個三五年就足以養活10年,但是這樣並非長久之計。技術和産品都受制於人,錢放在自己口袋裏也不覺得踏實。只有進行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才能夠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把市場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公司發展壯大之後,還要進一步進行戰略調整,即在國內做老大沒意思,我們要試著往外走,至少在特種計算機這個領域,80%的市場是在海外,我們僅僅盯著國內市場是沒前途的,因為WTO來了,國際工業巨頭也來了,我們要想在競爭中贏得對手尊重,就有必要把擂臺設在他們的主場,因此,研祥的國際化戰略也是企業發展中的自我結構調整,是市場發展的必然。

  在整個企業自我的戰略調整中,一方面體現了國家對於科技創新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可以代表更多的高科技企業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發揮個體作用。如今,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除了在特種計算機領域的不斷研發投入,集團還涉及金融投資、通訊終端産品、文化創意産業等多個領域,這些都得益於政策對於新興産業的支持和鼓勵,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在不斷摸索發展中的縮影。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研祥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308 HK)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