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6日 03: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 陶冶
在手握大量流動性的全球投資者面前,快速增長且一枝獨秀的新興經濟體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各種形式的海外資金。然而,在新興經濟體整體吸引外資數量上升的同時,曾經的“吸金大戶”——印度卻突然出現了一股外資撤離潮,這讓對外資寄予厚望的印度政府感到非常頭疼,也給其它新興經濟體提了一個醒。
保持近9%的經濟增長速度,國內消費群體不斷壯大,英語普及率高。憑藉這三大王牌優勢,印度在過去幾年成為全球最具外資吸引力的國家之一。源源不斷流入印度的海外資金為其尋求更快且更大範圍的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持,也為其解決就業和貧困等社會問題創造了難得的條件。除此之外,海外資金涌入更使得印度政府在求解財赤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靈感,那就是面向海外出售國有企業股權以籌措資金補充國庫。眼下,距離印度新財年開始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分析人士猜測,在印度財長穆克吉下週一即將公佈的財政預算中,印度政府可能會在新財年尋求5000億盧比(約合110億美元)的創紀錄售股計劃,以削減其鉅額財政赤字。
然而,印度政府要實現其“借外水解內渴”的雄心壯志,難度正在加大,因為種種跡象表明外資流入印度的步伐正在放緩,更有為數可觀的海外資金正在悄然撤離印度而轉戰其它新興經濟體。數據顯示,就在海外資金瘋狂涌入新興市場的2010年,進入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卻同比下降了31%,降至240億美元。而就在過去兩個月中,總計有14億美元的海外資金撤離印度股市,導致其Nifty50指數從其去年11月初創下的紀錄高點直瀉17%。
分析人士認為,外商投資的下滑凸顯出外國投資者對於在印經商面臨的重重挑戰有了更多擔憂。除印度目前8.2%且仍持續上升的通脹率讓投資者對其經濟的持續穩定和投資安全産生懷疑外,更多諸如政府效率低下和官僚之風盛行這些“軟性”因素正在熄滅海外投資者的熱情。
雖然印度政府從來不吝惜大喊開放市場的口號,但在放鬆市場限制方面卻是三緘其口,一拖再拖。許多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為了獲准在印投資或擴張業務已經等了好幾年,卻仍然看不到曙光。比如,在零售行業,為了保護數量眾多但規模普遍較小的本土商店,印度仍然禁止外國人經營出售超過一種品牌商品的商店,從而將沃爾瑪、樂購及更多國際知名零售商拒之門外;在保險行業,已經在一家印度公司中投資1.39億美元的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有意追加更多投資,但卻受到外資持有保險公司份額不得超過26%的限制。相比之下,中國目前設定的上限已提高至50%,巴西更是不設任何門檻和上限。這也是為什麼在印度外國直接投資直線下滑的同時,泰國、印尼和巴西等地卻出現外國直接投資井噴的現象。有數據顯示,2010年進入巴西的外國直接投資勁升16%,總額達到302億美元,較印度多出四分之一。
除市場限制苛刻外,外國企業在印投資環境也有惡化趨勢,而事實上這樣一種嚇退海外資金的環境也令不少印度本土公司心生畏懼。數據顯示,當前財年,印度私人投資在GDP中的佔比從一年前的25.6%下降至22%。摩根大通駐孟買經濟學家阿奇茲認為,外商投資減少以及私人投資比例下降的原因就是企業對於獲得監管許可以及政府政策走向的不確定性心存更大擔憂。這其中,一個讓印度當局特別是總理辛格顏面盡失的例子就是去年11月曝光的印度官員賤賣電信執照醜聞。印度中央審計部門11月份公佈的一份長達96頁的報告顯示,時任印度電信部長的拉賈賤賣移動電話經營牌照,致使國家損失多達390億美元。在2008年發放的122張牌照中,有88張給了資質不足的公司。這一醜聞使得印度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更令海外投資者對於其監管公平性和透明度産生懷疑。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近期已鬧到最高法庭之上的印度政府與英國電信公司沃達豐展開的企業稅之爭,這引發了海外投資者對於印度稅收體系的擔心。沃達豐在2007年以110億美元的價格從香港和記黃埔公司手中收購一家印度移動電話公司,現在印度官方希望沃達豐為此支付25億美元的資本利得稅,理由是沃達豐在當年交易時應從支付給和記黃埔的110億美元中扣除這筆費用。但沃達豐認為交易是發生在印度以外的,因此不應向印度政府繳納任何稅款。而且即使需要繳納稅款,印度政府也應與和記黃埔而非沃達豐交涉。分析人士認為,印度政府之所以扯住沃達豐不放,原因是和記黃埔已經退出在印度的全部業務。
這一場官司的動向一直受到印度外資企業的密切關注,因為這將為印度的其它國際並購交易開出先例。事實上,很多海外投資者擔心,如果他們未來試圖買賣在印投資産業,將有可能會被徵收名目不清的稅款,而這恰恰是他們選擇投資目的地時最為敏感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