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媒體三問質疑五糧液等白酒企業搭車漲價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5日 16: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茅臺、五糧液等中國名酒近期“漲”聲不斷,刺激著公眾的神經。本報此前持續關注,今天新華社也發文質問:白酒漲價有沒有譜?想漲就漲誰來管?

  一問 市場放開等於漲價有理?

  記者從物價監管部門了解到,高檔白酒不在物價監管目錄之內,也不屬於進行價格監管的基礎産品,理論上由市場調節價格。

  我國于1995年1月發佈實施的《制止牟取暴利的暫行規定》明確要求:某一商品或服務的差價率,不超過同一地區、同一期間、同一檔次、同種商品或服務的平均利潤的合理幅度;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平均價格、平均利潤率及合理幅度等,由各地價格管理部門會同相關業務主管部門負責測定和規定,並予以公佈。

  “這就表明,放開市場絕不等同於撒手不管。”汪亮表示,“國內高檔白酒的價格一路飆升,消費者反響強烈,價格主管部門完全有責任查一查相關廠商的成本、利潤,看一看是否存在暴利!”

  記者注意到,2010年底貴州茅臺集團宣佈提價時,總經理袁仁國曾作出解釋,實行“限價令”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調節經銷商的利潤,讓他們少賺一點”。據稱,這次漲價前,茅臺酒的市場售價已經達到每瓶1200元左右,經銷商每噸酒可以賺80萬元到100萬元。

  二問 優質優價還是搭車漲價?

  一名從業十多年的酒類經銷商告訴記者,對於國內高檔白酒品牌來説,只要茅臺一提價,其他品牌紛紛跟著漲價,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廠商們的心態是,如果價格差距被拉大,自己的産品和品牌就有可能被擠出“第一梯隊”。

  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按質論價”早已被消費者廣泛接受。但跟漲之風盛行的高檔白酒,真的是體現了“優質優價”的原則嗎?

  資深品酒師海牙坦言:“國內白酒市場,品牌廠商的定價近年來不斷攀升,大有與國際水平接軌的勢頭,但最為關鍵的酒類品質分級標準、管理規範以及第三方監督力量等,卻始終處於空白狀態。”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白酒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國內白酒基本沒有什麼公認的品質評判標準,所謂評判也就基本以定價高低來看,而一個系列産品怎麼定價,都由企業自己説了算。她還透露,國內一些酒廠的做法是推出一個系列酒時,會註冊多個商標,製作多種包裝,然後自己進行産品分級,拉開價格差距,其實酒本身差別不大,工藝、品質類似,但價格能差上好幾倍。

  汪亮認為,對於高檔白酒來説,有些品牌的價格上漲不是成本推動型,也不是需求推動型,實際上更多的就是搭車漲價。

  三問 消費升級還是“身份需求”?

  業內人士和專家指出,“高價懸空”現象帶動某類商品整體價格抬升是常見的市場規律。高檔白酒大幅漲價,必然會帶動整個市場的漲價熱潮。

  雖然高檔白酒和其他普通品牌白酒以及其他酒類的消費主力群體不同,但高檔酒漲價帶來的傳導效應也會最終傳導給普通消費者,因此高檔白酒售價的無節制暴漲應該有所收斂。

  長期研究歐洲經濟社會問題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余南平認為,高檔白酒的漲價表面上看像是“消費升級”,越漲還越受捧,但究其實質,依然還是中國社會所特有的一種“身份需求”引發的特殊消費現象。而這種現象在國外是非常少見的。

  “是什麼給了高檔白酒以悍然漲價的‘底氣’,這也是一個值得社會反思的問題”。余南平指出,高檔白酒“漲價”的底氣一方面來自於中國獨有的請客文化定式所衍生的虛榮性消費;另一方面,高檔白酒消費群體和消費方式都是相對特定的,剛性需求很大,價格彈性很差,容易産生“越貴越買”的不正常現象。“國內高檔白酒這種特定消費背後存在著灰色地帶,政府部門應該對其價格‘管一管’。”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