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葉檀:如何阻止公共財政體制倒退?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5日 09: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是建立數字國家的前提,我國的公共財政體制進步緩慢,現在又出現倒退跡象,離市場化所需要的高效體制距離遙遠。

  無論是財政效率、民生撥款還是公眾與媒體監督,前提是詳盡而透明的財務數據。目前公佈的預決算數據無法提高財政使用效率、無助於公眾與媒體監督,最終無助於建立法治與科學的財政體系。政府的民生撥款被歪曲為善政,而不是現代政府的應盡之責。

  公共財政數據過於粗疏,參考價值不大。

  打開財政部的網站,點開政務信息中的財政數據一欄,年度預決算、月度財政收支情況盡在其中。2009年財政收入決算表,公別列出稅收收入、非稅收入,最終是支出大於收入的差額。沒有人能夠從這份表格中得出明確的結論,只有一個令人奇怪的結果,2009年決算數比預算數增加2681.3億元,但支出大於收入的差額決算與預算相同,為9500億元,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可見收入增加多少支出也就相應增加多少。

  財政收支情況比表述詳盡,但也有限。以2010年財政收支情況為例,文中指出,2010年,全國財政支出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重點支持了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力度。主要支出項目情況如下:教育支出12450億元,比上年增加2012億元,增長19.3%;醫療衛生支出4745億元,比上年增加751億元,增長18.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081億元,比上年增加1475億元,增長19.4%;住房保障支出2358億元,比上年增加553億元,增長30.7%。

  沒有人能夠了解在教育支出中有多少用於教師工資、有多少用於校舍建設、有多少用於學生補貼、給予清退的民辦教師多少補償,還有多少用於公款吃喝、有多少用於教育官員的汽車消費,而地方配套的資金又有多少?也就是説,沒有人能夠監督這樣的一份報告,懂財政的“兩會”代表、委員都不行,更不必説不懂財政的“兩會”代表、委員了。

  地方建設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努力,在財政部的主導下倒退。

  連續多年致力於推行公共財政的吳君亮先生團隊,經過仔細核查後指出,領改革風氣之先的廣深等地財政公開大倒退——2009年,廣州市有114個部門財政預算由財政局公佈在財政局網站上,而到了2010年就只有21個部門主動公佈,不要説詳盡,個個賬本如同天書;無獨有偶,深圳市92個政府部門,在2010年只有30個主動公開了財政預算,而其中又只有18個部門公佈的財政預算情況較詳細。

  廣州市財政局對此的回應是,根據財政部去年公佈的規定,如果部門不公開預算,作為財政部門也沒有什麼措施可以採取。因此,通過媒體來監督是一種不錯的途徑。“財爺”張傑明也不只一次公開解釋過為什麼“倒退”的問題:2009年並沒有制度規範部門預算公開時,廣州市財政局在公開114個部門預算前也正式請示過,但沒有得到明確答覆,後來就自己公開了。但2010年財政部明確規定,大預算由財政部門公開,部門預算由各部門自己公開,所以就只能“按規定做”。

  本應鼓勵廣州市的做法,作為推進公共財政體制的契機,不料卻成為槍打出頭鳥的悲劇。

  2010年3月25日,財政部公佈了中央預算的“十二張預算表”。中央部委中,國土資源部公佈最早——3月30日,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2010年部門預算”。這是我國政府決定“3年內公開中央部門預算”後,第一個公開部門預算的中央部委。按照財政部統一部署,各中央預算執行部門要在全國“兩會”結束後15天內公開該部門的政府預算。次日,財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在各自的門戶網站公佈了2010年部門收支預算總表和部門2010年財政撥款支出預算表;同年4月1日,國家統計局公佈預算表。仔細分析各部門的預收支表,可謂惜墨如金,讓人一頭霧水:既沒有類款項的細分,又沒有對於大項的具體説明。就是財政部2010年的財政收支預算總表、財政撥款支出預算總表同樣十分簡略,還好有一些文字説明,但公眾同樣無法了解,住房保障支出3275萬元,用於幾個人?改善了多少?

  給一張表格、一個含糊的數據比徹底不給數據好,但在幾十年的時間裏只有含糊的數據,只能説是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的悲哀。在改革者先行先試之後,不是趁勢而上,反而強迫改革者與其他部門、其他不願公佈的滯後者看齊,這是改革的懈怠。

  財政部有詳盡的數據,地方政府有各自的數據,公之於眾即可,就是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大步,何必遮遮掩掩?

  公眾對於統計數據的質疑、對於公款消費的憤怒、對於財政收入的不滿,所有這一切都是納稅人意識覺醒的標誌。想以模糊的數據矇混過關,只有三個結果:一是部門與公眾的不信任加深;二是所有值得使用的數據都在民間誕生;三是隱形的債務負擔、隱形的企業成本永遠被藏在冰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