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公車改革的商業化可能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5日 01: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劉曉忠

  據報道,廣州將於今年6月推出公車改革試點辦法,主要內容包括將為20余萬輛公務車安裝GPS系統,並對公車私用者按每公里1.5~1.7元進行收費等。這種辦法雖然也存在問題,但在目前中國公車改革止步不前的背景下,具有進步意義。

  目前對這一方案議論主要集中于公車為公共服務産品,對公車私用本就不可取,收費使之合理化無疑混淆公私邊界,而且公車消費最大的問題是購買超編超標配置、公車消費快速增長。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公車保有量保守估計為400萬輛,超標配置率50%以上,每年公車消費支出為3000余億,每萬公里公車運輸成本達3萬元以上,而私家車則為0.82萬元。因此,一種觀點認為廣州借助收費推進公車改革依舊治標不治本。

  公車改革並非有賴於政府改革勇氣,而是一個複雜的博弈結構問題。一種制度和規則設計能否達到設計者所期望的社會目標,促進社會福利最大化,關鍵在於該制度和規則需銜入有效的激勵相容機制,促使參與者把“顯示自身真實偏好”作為自利最大化的佔優博弈策略,從而降低制度和規則運行的執行成本。

  近年來,公車改革深陷止步不前根源於各地普遍採用以貨幣補貼為主的公車改革,變相把公車作為公務員使用福利以合法化,從而反向激勵公務員隱藏其“真實顯示偏好”,如提出各種理由闡述其公務用車之必需性,以爭取獲得更多的公車使用貨幣補貼。因此,以貨幣補貼推動的公車改革,不僅未能杜絕公車濫用問題,而且還使公務員增加了一項公車補貼的額外收益,進而導致伴隨公車改革的是公車支出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

  顯然,探索和構建一個能夠促使公車使用者把“真實顯示偏好”作為佔優博弈策略的激勵相容機制,才能從根本上使當前之公車改革走出不進則退之困局,並降低公車改革之執行成本。收費遏制公車私用的思路,實際上為公車改革提供了一個更為市場化的改革思路:公務用車的商業化、市場化運作思路,即為公務用車銜接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

  事實上,公車本質上屬於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産品的載體,而非公共産品和服務本身。而除警察、消防等公務用車,既可以採取政府購置車輛並使用之方式,還可以通過市場購買用車服務之形式來滿足需求。而相對於政府直接購置公車並使用,通過市場購買用車服務的成本相對具有經濟可行性。即購買用車服務降低了政府維修、扶養和購置車輛的成本,也降低了招聘司機等帶來的用人成本等。

  當然,政府對非警察等公務用車的市場化運作:一方面在機制上實行市場公開招標的模式,緩解公務用車市場化蛻變成特殊利益集團壟斷;另一方面推進政府財政預算編制信息的透明度,如細化財政預算收支項目,方便人大審議和社會監督政府公車消費情況。顯然,當前預算軟約束,客觀上鼓勵政府在編制財政預算時傾向於隱藏其“真實顯示偏好”,把更多的預算款用於改善公務員自身利益的項目上來,如擠佔其他必要的公共支出用於公車支出,從而導致必要公共産品的供給匱乏而公車消費等行政性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