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超越限購爭議樓市應向前看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3日 01: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圍繞當下的樓市調控,有關限購的爭議令人倍感糾結。各種針對限購的或理性、或不那麼理性的意見,影響著決策者,也影響著社會情緒。在學界,持不同意見者之間因為立場的分歧也爭論正酣。

  人們看到,限購的舉措,正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鋪開。如果説,中國“樓市病了”是一個沒有爭議的事實,那麼,在種種可能産生療效的藥方中,越來越多的地方主事者已經開始選擇直截了當的限購措施。在許多人眼裏,包括在不少頗有聲望的經濟學家眼裏,政府選擇限購手段,是一種倒退。尖銳者直陳,這是從市場經濟向計劃經濟的倒退。反對限購政策的聲音,連日來不絕於耳。

  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限購政策?我們認為,評價一個調控政策的優劣,應該系統而全面,不能孤立地就政策論政策。從源頭看,各地限購政策的出臺,還是為了滿足商品住房回歸消費屬性這一政策目標。而抑制樓市中的過度投機行為,正是2010年中一系列調控政策的核心訴求之一。

  眾所週知,近些年來中國樓市價格的非理性上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量資金涌入樓市,形成過度投機的浪潮。如果政府不能通過抑制不合理的需求來抑制價格的非理性上漲,不能通過抑制過度投機行為來整肅市場秩序,則調控效果必然可想而知。

  抑制樓市中的過度投機,當然也有諸多手段可用,包括市場的,也包括行政的手段。需要正視的是,已經執行的諸如稅收、信貸等種種市場化的政策,目前看起來未能起到有效抑制樓市價格非理性上漲的作用。調控形勢逼迫主事者拿出更具有殺傷力的調控“武器”。市場輿論普遍關注的兩大“武器”,一是房産稅,二是限購政策。前者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經試行,總體上“藥量”溫和,似乎不足以改變市場價格的走勢;後者則充滿行政色彩,簡單易行,甚至有些粗糙意味。

  如此看來,限購政策的動機無可非議,限購也只是一系列調控手段的組成部分。事實上,正是在調控目標遲遲難以實現的背景下,限購政策“粉墨登場”,一時間,在各大城市不斷鋪開。伴隨著被不同意見苛責的同時,限購對抑制樓市需求的作用在迅速發揮。

  我們之所以費了不少筆墨來回顧樓市調控的這個背景,其實是想説明,限購政策在特定的背景之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限購是一劑藥方,也談不上是苦口的良藥,但是,從藥效來説,卻有一定作用——儘管其副作用難以避免。而要認識到的是,就治病而言,又好吃、有療效且又有營養的藥品該去哪尋找呢?

  必須看到,一些地方的限購政策,捆綁了戶籍制度——一個政策的實施,卻以犧牲公民的其他權利為代價,所以遭致更激烈的批評。其實,單就限購政策來説,即使有無可避免的副作用,也可以通過精心的制度安排來儘量減少負面影響。比如,限購不必與戶籍挂鉤,尤其是不可生硬地限制了外地戶籍人口在本地購買第一套住房的權利——很多時候,往往是這種糟糕的政策細節,使得人們對整個政策都失去信心、失去好感。

  因此,針對限購政策,其實各方面可以達成一個基本的共識:糟糕的政策細節應當修改,此類政策也理當被視為暫時性的措施,不能長久存在,但在特定背景下,限購政策的積極意義不該被完全抹殺。當前,各方面與其糾結于限購政策的爭議,不如抬起頭來,以向前看的姿態審視、反思及規劃樓市政策。

  未來的樓市政策何去何從?從原則來講,其一,調控需要著眼短期問題,更要看重中長期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利於這個市場的規範與繁榮;其二,抑制投機應該成為樓市的一條鐵律,擠壓了樓市泡沫,這個市場就健康了一半;其三,調控必須尊重供求規律,一定數量的保障房建設,將成為改善供求關係的重要基礎——地方政府必須改變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如果政府在“托底”方面作為有限,則樓市供需之間的平衡很難實現。

  任何一個理性的觀察者都會承認,中國樓市的問題相當複雜,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往往欲速而不達。在面臨複雜問題時尋求超越,在碰到兩難問題時掂量利弊,這是一個並非中庸主義的實用態度。解決複雜的問題,常常沒有完美的答案,只能在無奈中選擇,在選擇中求得平衡。各界當持這樣的態度面對今日的限購爭議,也應持這樣的態度著眼樓市未來。

  《第一財經日報》全年訂閱價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