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央企退地令被懸空 太令人失望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2日 07: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作者:畢曉哲

  曲線轉讓、尋求特批……央企“退地令”下達一年間,各方圍繞退與不退的路徑博弈始終沒有停止。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78家不以房地産為主業的央企下屬三級以上房地産子公司共227家,但據媒體的統計,至2010年12月28日,只有26家公司掛牌轉讓旗下地産業務。

  看到上述數據,相信原本信心滿滿要求78家不以房地産為主業的央企退地的國資委,定然會大失所望吧。在78家上述央企中,據稱中遠集團退出遠洋地産最為徹底。 2010年底,中遠集團通過子公司中遠國際間接持有的遠洋地産約8%的股權全部出售,最終完成退出。其他央企動靜並不大。而再以下屬子公司為例,227家僅26家掛牌,還不到公司總數的十分之一。

  當然,出現這樣的結果有客觀原因。對於多年來已經涉水房地産的相關央企,由於退地之下所涉及的利益面過於龐大,不僅涉及退地後的股權爭議,以北京市薊門橋“地王”為例,“地王”製造者是北京世博宏業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其大股東為央企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該“大股東兵裝集團儘管約有40%股份”,其餘股東數量龐大,在無人接手的情況下,事實上處於想退也難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就是巨大的潛在收益,在未知的房地産市場上,土地資源作為稀缺資源長遠看有“保本”和“上漲”趨勢,讓這些央企將到嘴的肉吐出來本身也有極大難度。此外,在落實退地令過程中缺乏強力的問責舉措也是原因之一。

  但筆者以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關鍵還是有關管理部門根本不把自己的“禁令”當回事。在執行退地令過程中,據説部分央企一直在和國資委“討價還價”。一個原本剛性的制度規定,結果是被執行者可以“討價還價”,那麼,再嚴的規定又有多大的嚴肅性?自己都不把自己的規定當回事,不是將執行退地令當成關係自身公信力和政府公信力的重大問題來看待,反而在對待被約束的央企時採取的是“要奶的孩子有奶吃” 的執行模式。這樣的“禁令”,可想而知能落實幾何。

  退地令一年有餘,結果卻是這樣地令人失望。不排除有情況複雜和央企本身的“軟磨硬抗”的因素,但相關管理部門不應多反思一下自身的決心嗎?退地令的執行到位與否,不僅關係今後我國房地産市場的走向問題,也關係公權部門的公眾中的威信。央企屬於國資委“手心的肉”,打痛了或許也不太樂意,但“律下不嚴”又如何律人?退地令執行如此長的時間,效果如此讓人失望,其他關係國計民生的相關政策又怎能讓人産生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