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專家:提高財政支出透明度 封堵空餉漏洞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8日 09: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亂吃空餉 財政受傷

  本報記者 來揚

  近日,媒體報道的福建省龍岩市城建監察支隊科員江進祥9年不上班卻照拿工資一事,以及湖南永州多地出現教師“吃空餉”現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許多網友對上述事件發帖評論,並稱自己所在的單位也存在類似的“吃空餉”現象。

  “這説明目前我國一些公共部門的人事管理做得不到位,出現了漏洞。”北京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肖鳴政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評價説。

  肖鳴政把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吃空餉”的現象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為相關部門未嚴格執行考勤、審計、核查等制度而出現的疏忽;另一類則是部分單位或個人為謀求小團體或個人利益,“聯合”起來製造人員離職卻在編的現象,進而套取“空餉”後進行瓜分。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吃空餉”現象暴露出在行政管理過程中,人事、財政等部門之間的信息流通不暢。“人事上的任何變動,都應及時與財政部門進行對接,形成人事檔案管理和財政經費管理的信息共享。”葉青説。

  葉青告訴記者,從各地爆出的“吃空餉”現象看,除了人離職仍在編的情況外,甚至還出現了人去世後家屬仍在領錢的現象,每年紀檢、人事等部門都會查處、清理一批“吃空餉”的人員。

  記者了解到,“吃空餉”的手段可謂五花八門:有的擅自離崗,但不辦理手續,仍在單位領取工資;有的已調整工作單位,但原單位工資相對較高,故工資關係長期不轉;還有的已到退休年齡,但不及時辦理退休手續;甚至有人瞞報親人或在編人員已亡故的事實,繼續領取工資……

  記者發現,在此次爆出多名教師“吃空餉”的永州市冷水灘、零陵等區縣,當地媒體近幾年曾報道過查處“吃空餉”的情況。例如,零陵區在2005年至2009年,共清理出“吃空餉”人員360人,為財政挽回經濟損失190萬元。據《永州日報》報道,“單2006年,全區共清理吃財政‘空餉’人員126人,其中教育系統104人、行政系統22人,為財政挽回經濟損失92萬元”。

  另據新華社2011年2月16日報道,零陵區紀委有關人員介紹,2010年10月,零陵區查出87人存在吃財政空餉的行為。零陵區財政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除尚未核對的30萬元左右的款項,零陵區“吃空餉”所涉金額在100萬元左右。此外,寧遠、東安兩縣的教育局也承認存在教師“吃空餉”的情況。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梅賜琪看來,公務員的“鐵飯碗”是導致“吃空餉”的重要原因,“因為這個飯碗太好,好到了一旦發出去,拿著飯碗的人不願意放,而發這個飯碗的人居然不敢、也沒有意願把它收回來”。

  梅賜琪表示,單純就“吃空餉”現象而言,它在公共財政領域出現並不奇怪,“可以説古今中外都有,而這本身是由於公共財政作為公共品的屬性造成的”。

  他告訴記者,在公共財政支出總數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每個機構或個人都願意把更多的公共財政支出花在與自己相關的項目中,或者是直接放進自己的口袋。“公共財政支出具有公共品的屬性,公權力的掌握者如果不受限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公共財政支出作為利益輸送的手段。”梅賜琪説。

  梅賜琪説,要減少“吃空餉”的現象,就應該提高公共財政預算和支出的透明度,從而加大濫用公共支出的成本。這種透明公開的制度安排包括政府主動公開、立法機關質詢、對於揭發者的制度性保護以及社會公眾包括媒體的監督等。

  葉青認可這種提高公共財政支出透明度的做法。此外,他還建議,對公共財政支出的管理應當精細化。“需要高科技的注入,儘快完善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的名錄庫和資料庫,搭建人事、財政、檔案等部門共享的信息平臺。一旦出現人事變動,財政等部門能夠及時獲得信息。”葉青説。

  肖鳴政表示,為杜絕“吃空餉”現象,紀檢、人事、財政等部門應當積極作為,定期核查,發現虛報、漏報現象,應及時上報並嚴厲查處,“不能只坐在辦公室裏等數據,要積極作為,用好納稅人的每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