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8日 08: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李靜瑕 發自北京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界均對信用評級機構提出質疑並進行過各種檢討。甚至有專家認為,美國三大評級機構,正是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推手。至2010年年底,歐盟仍在批評金融市場過於依賴外部信用評級。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下簡稱銀監會)于近日發佈了《中國銀監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使用外部信用評級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商業銀行使用外部信用評級的行為進行規範,防範商業銀行因外部評級調整産生的系統性風險。
“該《通知》的發佈主要是防患于未然。當然,也有一些小的銀行,比如説農信社等對信用風險的判斷不是很專業,有借助於評級公司評級的這種情況,但是中國總體上來講並不存在過度依賴評級機構的問題。”在昨日(2月17日)的新聞通氣會上,銀監會創新部副主任楊曉軍表示。
外部評級不能直接作為授信依據
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審慎使用外部信用評級,外部信用評級結果不能直接作為商業銀行授信依據。
楊曉軍稱,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時採用的信用評級一般都是內部信用評級,大型商業銀行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等都建立起了內部信用評價體系,同時該體系的建設正在進一步推進。
“商業銀行重大授信要以內部信用評級為依據,並不表示商業銀行不能夠參考外部信用評級。”楊曉軍表示。
《通知》規定,商業銀行的內部評級體系如果在評級確定方面引用或參考外部評級結果,應該至少選擇兩家外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和違約概率數據進行比較,並選擇使用評級較低、違約概率加大的外部評級結果。
在授信業務方面,銀監會還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制定專門部門負責在授信業務過程中管理全行的外部信用評級使用情況,確保外部評級機構具有獨立性、專業能力和評級公信力。
首先,商業銀行在決定使用外部信用評價機構的時候,應對其進行法人資格、註冊資本與凈資産、評價從業人員、管理制度、職業道德等內容進行盡職調查。商業銀行在使用外部評級結果的時候,要知悉評級原理並閱讀相關文件,並只能夠作為內部判斷的參考。
同時,銀監會還要求商業銀行建立外部評級機構的持續評估機制,至少每兩年對評級機構的獨立性、專業性與內部控制能力進行一次評估,並將評估報告書面報送給銀監會以及銀行業協會。
重大投資原則上以內部評級為依據
商業銀行在投資方面對外部評級的規範使用,《通知》規定,商業銀行的重大投資行為原則上應以內部評級為依據。
楊曉軍表示,“當然,有些投資産品銀行不一定會有內部的評級,這樣的情況銀行使用外部信用評級時,我們也有相關規定。”
對於重大投資産品銀行沒有內部評級的,銀監會規定,該投資産品的信用風險評估必須引用至少兩家外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進行比較,並選擇使用評級較低、違約概率較大的外部評級結果。
“由於大小銀行的規格不同,重大投資的金額界定也會存在差異,我們讓銀行自己來確定重大投資金額下限。”楊曉軍表示。《通知》要求,銀行的重大投資金額下限應該由商業銀行總行依據其內部授權機制來確定。
楊曉軍還透露,對於銀行自己確定的重大投資金額下限將成為銀監會現場檢查的項目之一。並且有可能將在3月份安排現場檢查計劃。他還稱,不能要求每個銀行都以同樣的速度制定出重大投資金的下限,對於地方的銀行,會要求相關銀監局根據銀行的實際情況去設定並監督。
建立銀行與外部評級的平衡關係
“該《通知》一方面將規範商業銀行選用外部評級機構、引用外部評級結果等行為,另一方面也建立了銀行業協會層面的外部評級監督機制,從而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外部信用評級的制衡關係。”銀監會創新部黃直表示。
這種制衡關係,即建立銀行業協會層面的外部評級監督機制。楊曉軍介紹稱,如果商業銀行認為外部評級機構對本銀行的評級結果有失公正的,可以向銀行業協會進行申訴。而銀行業協會有責任對這項評級的方法、流程、依據、結果等進行調查,並公開調查結果。
黃直分析認為,銀監會從商業銀行的角度,建立起了對外部評級機構的監督機制,這有利於防範銀行因為過度依賴外部評級、評級變動等情況帶來的潛在風險。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已經超過了100家,並且分佈到了資本市場與信貸市場等不同類型的市場。楊曉軍也透露,央行也正在&&制定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的規範工作,並研究對其的監管制度。
而對於客戶數量、規模與展業評級能力明顯不對稱,受過刑事處罰或者兩年以內的行政處罰,並且與被評級機構存在關聯關係、缺乏評級獨立性的外部信用評級機構,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不能使用其評級結果。
“總體來看,我們還是主要強調商業銀行內部信用評級體系的建立。該規範措施的出臺,對大的銀行來説影響可能不會太大,而對於那些內部評級體系不專業的中小企業影響稍大。不過我們一直都在推進銀行內部評級體系的建設。”黃直稱。
那《通知》中的相關規定是否會增加銀行信用評級使用的成本呢?對於記者的疑惑,黃直表示,銀行本來就是要去控制信用風險的,如何建立起不斷完備的信用控制體系,對於銀行而言是正常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