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掙夠1.1億樂退 中國富人是否準備好了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8日 0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每經記者 陳莉莉 發自北京

  “有一套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很多人的夢想。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擁有一套地理條件優越、品質不錯的房子,動輒需要千萬。

  擁有市價兩三千萬的房子,再擁有千萬級別的玩具(車、遊艇、手錶等),同時擁有兩三千萬的現金,就可以做到“不工作,也能保證優質的生活”1.1億元,被胡潤認為是可以“樂退”的門檻之一。同時,“樂退”最好的年齡是45歲,因為如果你已經60歲,那是不得不退休,不屬於“樂退”範疇。胡潤認為,中國現在有5.5萬人滿足此條件。

  但是有多少人願意“樂退”?

  “數量不多。”胡潤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潤向 《每日經濟新聞》坦言,“樂退”對於中國企業家而言,目前接受度並不高。

  “樂退”不等於不工作

  “樂退”概念在美國已流行了20多年。

  幾年前,胡潤問了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一個問題:“你認為中國人擁有多少錢才可以不為賺錢而辛苦?”吳曉波説“不知道”。除去種種因素,胡潤的答案是“1億”。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10年9月報道,“樂退”的前提是安排好退休金、還清債務,然後“還需要足夠勇氣”。因為一旦“樂退”,就意味著身份由“在職”改為“退休”,再想改回來並不容易。報道羅列了25種最可能出現“樂退族”的職業,包括CEO、醫生、律師、媒體人等。美國僱員福利研究中心2009年8月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人擁有1200萬元人民幣就能維持“樂退”的生活。

  胡潤一再強調,“樂退不是不工作,而是把賺錢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享受生活、品味樂趣上”。樂退是一種概念,一種生活方式,很多富人達到條件了,可以不拼命賺錢就可以享受優質生活,但他們不會放棄工作;有些人沒有億萬身家,但是依然可以做到不工作,享受生活。

  有一批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匆匆忙忙賺錢了,他們更關心自己的健康,關心自己“吃什麼”,關心內心的幸福感有沒有得到滿足,關心少年時代的愛好能不能再得到發揮,關心自己的理論知識體系有沒有被落下。“他們更關心自己吃的原材料,關心身體有沒有得到更多的運動鍛鍊,關心自己的身心有沒有因為工作而過於勞累,他們還關心投資和理財。”胡潤對於“樂退”如此定義。

  賺錢不再是“不得不”,而是“願不願意”,或者將原來放在實體運營上的精力逐漸放在投資領域在胡潤看來,“樂退”有著很多的理解。

  歐美版“樂退”

  樂退在歐美的代表性人物是比爾蓋茨。2008年6月27日,蓋茨正式退休,表示每週只會到微軟上班一天,其他時間將放在慈善事業上。

  另外一位人物的事跡也一直被廣為傳頌。他是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和世界輪椅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肯尼斯貝林。他曾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而現在則是一個成功的慈善家。成功的企業家固然容易以數字來衡量,而成功的慈善事業卻更多地意味著自由、尊嚴和快樂。

  肯尼斯貝林並不避諱談論他貧窮的出身。當擁有年少時沒有想到的財富時,他説,“我的錢財比我小時候夢想的還要多。我以前的夢想是收集世界頂級老爺車,收購一支全美橄欖球聯盟的球隊,擁有一艘私人遊艇和一架DC-9私人飛機。但當我擁有了這一切後,無論我積累並經歷了多少更多、更好、與眾不同的東西,我的內心卻依然空空蕩蕩。一些人畢生都在追逐金錢,絕大多數時間卻一無所獲;另一些人掙的錢多得花不完,自己卻活不過他們開的那些公司。這兩種人都在朝著他們所認為的幸福方向不停地努力,但是,他們都錯了。”

  永不退休者

  胡潤説,“我有一個朋友,我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錢,他有一家自己的餐廳,因為喜歡旅遊,就把餐廳交給別人打理。我還有一個朋友,55歲,早年一直在上海,3年前離開上海去了很多地方,主要是因為喜歡攝影。我還有一個朋友,在北京擁有幾套房子,就靠著租金過很悠閒的生活。”胡潤同時透露,搜狐創始人張朝陽也喜歡旅遊,他現在關心“吃什麼”。

  出生於1958年的遠大集團總裁張躍向來以自己從無貸款而自豪,他是內地第一個擁有私人噴氣機和直升機駕照的企業家。胡潤説,“張躍尤其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他是‘樂退族’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説到身邊 “樂退族”,胡潤認為“樂退”概念的提出很重要。“某種意義上,‘樂退’與金錢的多少沒有很大的關係。”

  長期關注中國企業家的北京廣天響石企劃機構董事長劉世英認為,退休的方式和年齡跟個人的閱歷及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有人就認為 “小富即安”,1000萬元就可以享受生活。

  40年代出生的宗慶後每年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市場一線跑。在他即將60歲時,為新建分廠考察選址,他12天跑遍大半個中國,至今不參加包括高爾夫在內的任何體育休閒活動。

  巴克萊財富2010年年底曾發佈研究報告稱,“永不退休者”在社會上不斷涌現,全球約60%的富裕人士都選擇在達到退休年齡後繼續工作。

  該調查訪問了全球2000多位富裕人士,其中500位來自亞太地區。調查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富裕人士中約60%的受訪者都希望在退休後繼續工作。

  在新興市場,這個比例更高。調查顯示,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南非的受訪者中分別有92%、91%和89%的人希望在退休後繼續工作,而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在英國和美國分別為60%和54%;在日本、西班牙和瑞士,這一比例分別為46%、43.9%和34.3%。該報告預期,在未來數10年,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永不退休者”。

  上述報告認為,由於新興市場的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了更多的財富機遇,那裏的人們更渴望退休後繼續工作,這個現象在亞洲特別顯著。

  巴克萊財富的一位研究員預計,新興市場的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維持高速增長,所以“永不退休”的現象還會繼續下去。

  要“樂”再言“退”

  除“樂退”外,同樣源於美國的“社會企業家”概念,在傳到中國後也出現了不同的演繹。

  “中國很多企業家沒有‘樂退’的概念,但是他們很多都把精力放到了NGO(非政府組織)裏面,盈利已不再是一些企業家重點關注的問題。有一批人已經在這樣做。”吳曉波説。

  劉世英認為,“‘樂退’在中國不太現實。中國很多企業都還是家族企業,讓家族企業的創始人40多歲就退休,這不太可能。而且有很多企業家都是40多歲以後才開始創業的。現在宗慶後、任正非、柳傳志和尹明善,他們都還在一線忙碌著,尤其是家族企業,他們的接班人問題都沒考慮好,怎麼談退?”

  吳曉波認為,“其實中國有很多企業家都在逐步退出一線,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或者參與NGO的工作,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代表著中國中産階層已經開始出現。”

  擁有數十億、甚至百億的中國企業家,他們不一定都可以退出一線,享受生活。吳曉波認為,“這與知識、價值觀與接受的教育有關。”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因為不同的價值觀和知識結構,對於“賺錢與生活”理解不一樣。

  6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與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有很大的區別。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他們一輩子對財富都有不安全感,他們一輩子都在不停地賺錢。有一次,吳曉波問一個身家幾十上百億、但每天還在很忙碌工作的企業家,“你賺錢的最大目標是什麼?”他做了一個“不能告訴你”的手勢,然後説“就是想知道我一生能賺到多少錢。”

  有些人可能也想退,但是退了以後做什麼?這是很多企業家不知道的問題。

  “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他們雖然也在做慈善,也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與年輕一代企業家不同的是,他們主要是投入金錢,而年輕一代的人則是把時間投入進去,他們從中獲得樂趣。”吳曉波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