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購物卡潛藏灰色利益鏈:企業返傭比例可高達20%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7日 09: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一些企業最高返傭比例可高達20% 專家呼籲合理引導預付式消費

  無論逢年過節送禮、發年終獎,還是平日裏的節日費、人情往來,購物卡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與此同時,對於購物卡“灰色消費”“洗錢腐敗工具”等的指責也隨之而來。國際通用的購物卡,緣何到了中國就有些變味了?市場混亂是源於事物本身,還是監管漏洞?記者進行了調查。

  購物卡背後“多全其美”

  “收卡,收卡!”在許多大型商場門口,都迴響著“黃牛”們這樣的吆喝聲。

  記者發現,目前市場上流通的購物卡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單項消費卡,由零售商家、專賣連鎖商家等發放,只可在自己旗下商戶使用;一種由專業發卡公司發放,可以在多個特約商戶使用;還有一種既可以在多個特約商戶使用,又可以在自己公司旗下的百貨公司使用。

  事實上,叫停“購物券”“購物卡”的呼聲和努力從未停止。早在1991年,國務院辦公廳就發佈了《關於禁止發放使用各種代幣購物券的通知》,1993年、1998年和2001年相關監管部門又出臺了禁令和條例,但效果都難以令人滿意。

  記者調查發現,購物卡屢禁不止,是因為背後有一條“多全其美”的利益鏈,商家、第三方發卡機構、消費者乃至參與倒賣的“黃牛”,都在鏈條中各取所需、各得其利。

  對於自行發卡的各大商場或餐飲、美容、健身企業,發卡不僅可以鎖定客戶、提前獲得鉅額現金流,還會由於購物卡過期、損毀、零頭放棄等各種原因,獲得過期未消費結余金額。據估算,這個比例佔發卡總額的8%~16%,這還不算回籠的現金流可觀的利息收入。

  對於第三方發卡機構來説,幫助商戶發卡,可以取得1%~3%的返傭,且這個比例隨著近年來發卡機構的強勢還在提高,其中餐飲、美容等服務類企業的最高返傭比例甚至可以達到20%。

  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催生了購物卡利益鏈上的第三環——以倒賣商場購物卡為生計的“黃牛”。一名“黃牛”周某表示,他的收購價一般為卡面金額的9.6~9.7折,然後以9.75~9.85折的價格賣出。“一張卡也就賺幾元,但有時候一個月能收購30萬元~50萬元,年前那段生意最火爆!”

  利益鏈後暗藏諸多風險

  看起來利人利己的購物卡,卻有著諸多風險漏洞和隱患。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春彥認為,購物卡市場每年産生的鉅額現金流相當於一筆巨大的“沉澱資金”,這數億乃至上百億元的資金,對於商戶來説,意味著巨大的經營操作空間。“很多發卡機構的資金並不是嚴格放在銀行裏面,而是拿去做投資了。一旦出現投資失誤、資金虧損等情況,購卡人的權益無法保障。”

  業內人士表示,企業將沉澱資金投資于高風險高回報行業,如炒股或資金拆借等,很可能因投資虧損造成公司資金鏈斷裂,給消費者帶來巨大損失。因為很多第三方發卡機構的註冊資本並不高,如果出現資金虧損,很可能不足以彌補持卡人的損失。

  目前來看,大部分第三方發卡機構的資金流向並沒有明確披露,只有支付寶明確表示支付寶中的錢是存放在銀行賬戶上的,産生的利息也一直存在裏面等到政策明確其所有權,截至目前,對於第三方機構吸納的“沉澱資金”收益所有人,並沒有明確規定。

  購物卡市場如何“陽光化”?

  劉春彥認為,銀行需要存款準備金率、風險隔離等一系列監管措施來保障客戶存款安全,發卡機構也應該採取類似的監管措施。對於即將發牌的機構,應該定期披露資金走向;要嚴格限制“沉澱資金”的流向,將發卡機構當作“類銀行”來進行監管;對於沒有取得執照的機構,給予一定時期的過渡期再擇機關閉。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方盈芝認為,政策還應儘快界定“沉澱資金”收益歸屬問題,讓第三方支付機構收益更加陽光透明。

  針對購物卡成為洗錢、腐敗工具的指責,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葉林表示,購物卡與腐敗之間沒有必然聯絡,不能因為存在行賄、受賄等腐敗現象,就否定預付式消費的正當性,“一禁了之”顯然也不可能,關鍵在於合理引導預付式消費,加強預付式消費的安全性。

  葉林建議,一方面應加強對購物卡發行單位資質的監管,逐步梳理目前混亂的預付消費卡市場;另一方面,可借鑒參考其他地區的做法,引導商家選擇多種擔保形式。如可要求所有發行預付式購物卡的單位繳納一定的保證金到專管賬戶,根據發行規模與發行單位的凈資産情況確定一定的比例,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記者周琳、李爍、姚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