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證券時報記者 胡南
一、今年為何又現用工荒?
東南沿海等地每年春節後習慣性出現用工荒,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則是東南沿海對農民工的吸引力在降低。一方面,東南沿海工廠企業開出的薪資已不足以對農民工構成足夠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國家擴大內需的戰略下,中西部地區留住了大量農民工。此外,農民直補提高、農業稅取消等惠農政策,也讓農民回鄉務農的收益大大增加,外出打工的機會成本變大,動力變小。
二、用工荒會否長期存在?
由於目前我國經濟快速增長與勞動者收入增長失衡,當前出現的用工荒並不是短期局部現象,很有可能會長期存在。各地要想吸引農民工前往,臨時抱佛腳式的提高工資待遇很難産生良效,讓 “民工不慌”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這就需要在制度上增強他們的安全感與歸屬感,為他們提供公平可靠的生活平臺與發展舞臺。否則,即使用工荒的短痛暫時止住了,但未來肯定還會經常“發作”。
三、大範圍用工荒是喜是憂?
對農民工來説,用工短缺使他們增加了提高薪資待遇的籌碼,勞動環境有望得以改善;大企業將部分産業向西部轉移,西部人民不用千里迢迢到東部“覓食”,既可以緩解大城市的交通、住房問題,又可能帶動東南沿海地區産業升級;對西部地區來説,用工荒將促使東南沿海更多産業轉移,從而帶動落後地區經濟同步發展。
而在東南沿海等地,則將在短時期內面臨加薪招人生産成本大增,不加薪則可能無人可用的兩難陣痛。尤其是對出口型企業來説,用工荒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制約,對地區經濟會産生一定的影響。
四、回流中西部成農民工新選擇?
隨著東部與中西部在工資及福利待遇上的差距逐步縮小,加上外出打工的出行成本和生活成本大幅增加,如今許多農村勞動力更願意選擇在家鄉務農,或選擇在當地和附近城市打工。諸多情況表明,赴東南沿海打工不再是農民工的唯一選擇,回流中西部則正在成為農民工的新選擇。在産業轉移的大背景下,農民工回流的意義將更為重大,有利於中西部與發達地區的協調發展。
五、東部沿海如何留住農民工?
現在勞動力市場結構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傾向,“第二代”打工者約佔新求職人群的80%。除工資薪酬外,他們更加注重對職業前景的選擇,對就業環境要求高,並且對城市生活方式有更高的期望。這也被認為是東南沿海對農民工缺乏吸引力的主因。
作為此前主要農民工打工地的東南沿海,要想在西部內陸崛起的大背景下繼續吸引“孔雀東南飛”,就必須在提高薪資待遇的同時,出臺住房、福利、教育培訓等綜合配套措施,多管齊下才是硬道理。
六、用工荒倒逼低端産業轉移?
中西部地區從主動組織進行勞務工輸出,到婉拒東部的招人請求,一送一留之間,反映出我國用工狀況已經發生巨變。
用工緊張現象的長期存在,將更有力地倒逼東部企業的轉型升級,將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轉移,而在本地區發展附加值高、對外來務工者需求量相對較小的高利潤産業。雖有短痛,但長遠來説仍不啻為一大益事。
七、用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並行?
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壓力巨大;另一方面,中國各大城市的技術工人普遍處於短缺狀態,這需要反思背後的深層次原因。高校大規模擴招導致大學生遠多於技校生和職高生,如果脫離我國仍然處於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過分強調城市科技人才數量、比例,就會進一步強化對現有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要求,從而加劇我國中東部地區的技工荒、用工荒。
八、人口紅利迎來“劉易斯拐點”?
面對農村居民收入增速13年來首超市民,有專家表示,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趨勢的明顯和人口紅利的減少,我國人口紅利到了“劉易斯拐點”。
另有觀點則認為,中國目前的用工荒並不是絕對的勞動力供應不足,而是一種勞動力的結構性、技術性短缺。中國許多地方還存在大量應該轉移也可以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只是由於勞動力年齡結構矛盾、産業結構性矛盾、地區性結構矛盾、文化程度結構矛盾等引發了某些地區出現用工荒,短期內中國的勞動力供給仍然是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