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4日 09: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新網-新世紀
□ 本刊特派倫敦記者 張翃 | 文
2011年伊始,一大隱憂給世界局勢投下陰影:糧食安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年初公佈,2010年12月的食品價格指數已經超過了2008年6月糧食危機時的峰值,一年內的漲幅達到25%。其中,穀物類指數一年內上漲了39%,糖價格指數升到了199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點。人們不禁要問:糧食危機又回來了嗎?
陰影再現
“現在的情況是,雖然價格高,但還是買得到糧食。”2010年11月發佈糧食展望報告時,FAO高級穀物經濟師阿巴斯安(Abdolreza Abbassian)認為,雖然價格迅速上漲,但目前仍不至於稱之為“危機”。這有賴於2007年-2008年糧食危機後,各國建立起了較充足的穀物儲備。
但是,2010年小麥重要産區的減産意味着,糧食儲備能夠保證安全的時間不會太久。
2010年夏天,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遭受旱災和持續高溫,歐盟、烏克蘭和加拿大則遭受暴雨。據FAO測算,2010年全球小麥産量約減少5%。
在亞洲,印度、印尼、斯裏蘭卡和孟加拉等多個國家的國內大米價格過去幾個月來都在上漲,就連泰國和越南等主要大米出口國也是如此,越南的本地米價在7月到11月間上漲了50%。巴基斯坦8月的洪災淹沒了大量稻田,柬埔寨、韓國、老撾、緬甸和泰國的大米産量也都有下降。中國的糧食供給今年也面臨“南凍北旱”形勢的考驗。
“逐漸形成的共識是,全球食品體系正日漸脆弱,容易受到極端價格波動的影響。市場在世界經濟中越來越一體化,國際環境中的衝擊很快就會傳導到國內市場,比以前快得多。”FAO説。
世界範圍內,糧食價格上漲已然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在阿爾及利亞,白糖、油、麵粉等基本食品價格年初以來飆升了近30%,並與當地居高的失業率一起,引發了年初以來的暴亂。“給我們糖!”一些暴動者喊道。
針對糧食價格高漲可能引起的政策反應,FAO在1月26日特別發佈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政策指南,助他們應對高糧價的負面影響。
“2007年-2008年糧食危機的經驗説明,有時政府為了減輕危機影響而倉促做出的決定,反而加劇了危機,惡化了食品安全狀況。”FAO政策與項目發展支持部主任柴那(Richard China)説。
2010年的旱災發生後,俄羅斯政府實行了穀物出口禁令,將延續至2011年7月1日。如果今年俄羅斯的穀物産量不達7000萬噸,政府還可能延長禁令期限。烏克蘭政府也從2010年10月19日到12月31日間實行了270萬噸的穀物出口配額。
“FAO強烈建議不要採取這樣的措施,因為這往往會刺激更大的不確定性,擾亂世界市場,拉高全球價格,同時抑制本國價格,減少加大糧食生産的激勵。”柴那説。
“自由市場能夠喂飽世界”
針對糧食安全的新挑戰,FAO開出的藥方是“市場”。其在報告中指出,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注意不要採取那些會妨礙已有市場的措施,應嘗試爭取市場經營者的完全合作來共同應對。在那些市場非常不完善或市場缺失的情況下,可能有必要採取極端措施來替代市場機制,但即使這樣,也需要政府干預來幫助私人部門經營者。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近來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題為“自由市場能夠喂飽世界”的文章,稱:“針對食品價格波動性的答案,不在於處治或封鎖市場,而在於更好地利用市場。”
問題正在於,糧食離真正有效的市場機制有多遠?在糧食安全受威脅時,無論是採取限令的出口國,還是恐慌性購買的進口國,都有一個共同的理由:不清楚明天還能不能從市場上買到足夠的糧食。
2010年9月24日,來自79個國家的162個代表在FAO總部召開會議。他們認為,要解決食品價格的波動性,需要解決兩個最重要的問題:缺乏農産品供需、可供出口數量方面及時、可靠的信息,包括農産品期貨市場在內的各個層面市場透明度不足。
作為今年二十國集團(G20)的主席國,法國已經有意將這些問題提至G20峰會議程。法國的提議包括建立一個農業數據庫,類似於位於沙特阿拉伯的“聯合石油數據倡議”(JODI),由生産國和消費國的政府和企業共同管理。法國建議設立一個“聯合農業數據倡議”(JADI),從美國農業部(USDA)、FAO、歐盟、國際穀物理事會(IGC),以及其他國家政府等蒐集數據。
法國《世界報》評論稱,需要以FAO為中心,組織一個關於農作物收成、消費和庫存等全方位透明的數據庫,才能提高對價格上漲的反應速度。FAO也專門提及,雖然該機構定期地公佈關於主要糧食作物的儲量、庫存-使用比率、生産、消費、貿易和價格指數等方面的數據,但在儲量這個關鍵指標上,只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印度四個國家定期提供必要信息。可以預見,在今年的G20會議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分享糧食數據的要求,會成為談判的一部分。
監管治理需並重
農産品期貨市場的“金融化”,是造成糧食價格波動的原因之一。2010年9月的FAO特別政府間會議上,各國官員和專家下此結論。由於農産品期貨的投資回報似乎與其他類型金融資産價格的波動沒有相關性,因此越來越多地被作為投資組合中的一個對衝工具。
FAO在2010年特別邀請身在美國芝加哥的獨立大宗商品交易顧問博格(Ann Berg)撰寫關於衍生品市場對糧食價格影響的文章。博格指出,美國金融業的去管制、允許銀行的自營貿易,證券交易保證金的下降,進入電子交易市場更為便捷,一級交易所從會員組織重組為盈利性公司等因素,都是吸引越來越多的金融投機行為進入農産品期貨市場的原因。
她舉例,與所有其他場內交易農業合約不同,作為世界第二大衍生産品市場的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對糖、咖啡和可可的合約沒有交易量限制。2010年有一家對衝基金購買了2010年7月交割的24萬噸可可期貨合約,這相當於全球産量的7%,也幾乎是該類合約全球可交割供給的總和。結果是2010年7月交割的可可價格異常飆高。
“今天的一級期貨交易所對基礎商品市場是否仍然有意義,是繼續作為價格發現和風險轉移的場所,還是已經變成了一個零和游戲的對賭?”博格提醒決策者思考。
博格指出,期貨市場上一個關鍵問題,在於區分投機性和真正商業性的投資活動。這在以往或許是個難題,但有了電子交易,交易所完全可以獲得即時性的交易審計報告,並對交易者的類型進行分類。每日發佈這些信息,就可辨別投機性和商業性投資者的數量比例。
這些建議顯然進入了G20主席國法國的視野。1月24日法國政府對今年G20會議進行預告時,提出的建議就包括,對交易頭寸設限、辨別大宗商品投資者的投機性,以及建立起針對場外交易的記錄監控框架。
不過,加強數據監控並非答案的全部。博格指出,農業市場自由化,政策對農産品價格支撐的減小(特別是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農作物被用作燃料來源,證券市場交易保證金降低,進入電子交易市場更加便捷,這些都是誘發針對農産品期貨投機加大的因素。要抑制投機,不能忽略經濟治理的全局思路。
可持續農業為本
説到底,要解決糧食問題,從農業角度加大供給方是根本。
FAO建議,只有在中長期加大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投資,才能持續提高生産力並促進市場良好發展,保證糧食安全。
1月24日英國政府智庫“前瞻”(Foresight)發佈的“全球糧食與農業未來”報告中,鄭重呼籲改革世界糧食體系。報告稱,世界範圍內有9.25億人在挨餓,還有10億人“隱性挨餓”,同時卻有10億人消費過度。此外,全世界每年生産的食品中有三分之一最後被浪費掉,這在發達國家主要體現在食品服務業的浪費。
參與該報告研究的英國蘇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教授哈達德(Lawrence Haddad)説,若不從根本上改革今天的糧食體系,再發生一次水平相當於上世紀70年代的價格飛漲,就可能極大程度地破壞人類發展至今取得的成就。要解決糧食問題需要着重強調兩個方面:一是農業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二是政治層面應該投入更大努力。
英國智庫環境與發展國際研究所(IIED)的托爾敏(Camila Toulmin)博士告訴本刊記者,希望在G20上各國能考慮農業土地使用、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産的影響、農業生産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只有將糧食和農業政策整合,進入更大範圍的全球議程,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國際發展等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才能避免“拆東墻補西墻”的不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