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1日 22: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觀察報
506
2011-02-14
央行邁開加息的步子就難以停歇了。上周央行啟動了2011年的首次加息。市場普遍認為,央行加息是因為本週將公佈的1月份通脹率超預期反彈。從去年10月至今,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央行三度加息,反通脹的力度可見一斑。相信此次加息不會是今年最後一次。
沒人懷疑央行的決心,問題是能否守住今年的通脹控制線?今年的通脹控制線可能提高到4%,去年全年通脹率為3.3%,算是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將通脹控制在3%左右的目標。但是從歷史數據來看,恐怕就不能那麼樂觀。
比如2004年確定的通脹控制線是3%,當年通脹率是3.9%;2007年的控制線是3%,實際通脹率4.8%;2008年,因為前一年物價漲幅過高,而且仍然保持上漲趨勢,所以當年確定的控制線是4.8%,這一年物價實際漲幅達到了5.9%。
數據當然枯燥,但數據背後的生活現實則百味雜陳。由於物價統計權重的問題,實際上跟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漲幅可能遠超過通脹率,普通民眾感受到的壓力也要大很多。事關民生,也事關經濟大局是否穩定。因而,儘管中國的宏觀調控並不以通脹率為單一調控目標,但通脹率紅線屢屢失守,就不能不當是一件重要的事。
通脹控制線屢被突破,跟目標制定是否科學有關。一般來説,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之間會有一個相對合理的配比關係。如果我們假定,8%的經濟增長率對應3%的通脹率比較合適——實際上過去很多年,在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解讀的時候,針對宏觀經濟四大目標組合,很多專家都是這樣説的。果真如此,4%、4.8%又該怎麼理解呢?
所以,直觀地看,至少跟經濟增長率相比,決策部門對通脹的容忍度是經常變化的。當然決策部門也頭疼,8%是想告訴地方政府穩健一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但地方政府卻常常只盯著快,顧不得好不好,結果,這幾年經濟增長率一直遠高於每年年初設定的指導性目標,甚至高出目標好幾個百分點。中國式的經濟增長是以投資拉動,是靠天量信貸投放堆積起來的。貨幣超發,流動性過剩,通脹控制線失守幾乎是必然的了。
儘管是一條指導線,但是通脹控制線率屢被突破,必然讓無論企業還是居民,都覺得這個通脹控制線是可有可無的,是可能為其他目標所沖淡的,他們會據此調整自己的經營和生活,比如搶購或囤積,由此也帶來更大的漲價壓力。這就形成了通脹的自我實現和強化。
決策部門要很好地管理通脹預期成了難題,因為宏觀部門的可信任度受到了挑戰。為了維護這種權威性,就很容易出現疾風暴雨式的價格調控。宏觀部門會不惜動用各種非市場手段,粗暴地將價格水平強壓在某個可容忍的限度內。從2003年至今的反通脹,調控思路大體如此。這種調控方式的“奏效”,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一些參與決策人士對貨幣政策工具的懷疑,市場調控無用的説法也因此頗具誘惑力。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直觀地看,當然是更科學合理地設定調控目標,充分考慮到各個目標之間的協同和配比關係,並據此審時度勢,做好預判和微調,引導市場預期。不過真要化解這樣的尷尬,根本卻不在調控目標和方式本身是否科學,要看決策部門和地方政府是否能夠容忍以慢一些的增長速度換取經濟轉型的空間,看央行是否能以更獨立的姿態思考和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