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北京四合院珍貴民族文化遺産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1日 15: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關村》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住在四合院,人與人之間能産生一種凝聚力與和諧氣氛,同時有一種安全穩定感和歸屬親切感。

  Living in the quadrangle, there is a sense of cohesion and harmonybetween people, and also a safe, stable and belonging sense。

  文 嚴冰(北京)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經元、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築。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佈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是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産。

  看了這段文字,曾經在北京四合院裏生活的一幕一幕又呈現在眼前,原來,咱也在“文化遺産”裏生活過!那時,冬季家家都在貯藏大白菜,還要用半人高的大缸盛滿了水,為的是防止露天裏的水龍頭上凍一時接不到水。最熱鬧的是夏天的傍晚,家家搬個小桌到門前吃飯,小院裏洋溢着歡聲笑語,散發着飯菜的香味,誰家做餃子了,都要給街坊鄰里端上一碗,北京人的客氣、有禮、大度、熱情就是這麼來的!尤其是誰家有個紅白喜事,街坊四鄰紛紛解囊出手相幫的景象最讓人感動。四合院雖小,可愛美的北京人也能把她打扮一番。記得北屋一家人頗有生活情趣,把窗臺改造成一個盆景,有石、有竹、有小橋流水,總是把我童年的思緒帶到遠方,仿佛置身名山大川之中,着實讓身居鬧市的人們坐享了林泉之致!還有秋天上房打棗,夏天沾知了,都是童年抹不去的美好回憶。魯迅、郭沫若、老舍、徐悲鴻、梅蘭芳等文化名人都曾在四合院裏生活過,至今有故居為證。

  這種民居建築既不同於上海的石庫門,也不同於山西的喬家大院,更不同於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築,也不同於福州三坊七巷的閩派民居。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是我國華北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徵。四合院建築之雅致,結構之巧,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最。北京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羅棋佈,或處於繁華街面,或處於幽靜深巷之中;大則佔地幾畝,小則不過數丈;或獨家獨戶,或數戶、十幾戶合居,形成了一個符合人性心理、保持傳統文化、鄰里關係融洽的居住環境。它形成了家庭院落為中心、街坊鄰里為幹線、社區地域為平面的社會網絡系統。數代人的居住實踐表明,住在四合院,人與人之間能産生一種凝聚力與和諧氣氛,同時有一種安全穩定感和歸屬親切感。這與現代公寓住宅永遠緊閉大門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庭院方闊,尺度合宜,院中蒔花置石,一般種植海棠樹,列石榴盆景,以大缸養金魚,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為人們所鍾情。北京四合院源於元代院落式民居,到了明清兩代,終於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而且清代比明代更加講究。現在東單到雍和宮大街兩側、南北鑼鼓巷、西單到新街口大街兩側還保留有一些比較講究的四合院房屋。

  我曾經居住的位於北京站前東裱褙衚同的四合院已於上個世紀80年代拆掉了,上面蓋起了中國海關和恒基中心大樓,老北京們搬到東四環外,住進了樓房。四合院也不是樣樣都好,比如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整個衚同只有兩三個廁所,還大都是旱廁,趕上颳風下雨,解個手還要趕上半裏地,老人、孩子就更不方便。還有用水、取暖方面等等不便。如何改造四合院是一篇大文章,既要修舊如舊,又讓居民享受上現代化的生活設施。

  如今如果讓我回到原先的四合院去居住,還真有些不習慣了,可四合院依然讓我留戀,可能留戀的是逝去的童年、溫馨的親情和街坊四鄰的老感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