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上海農民年收入首次超1.3萬 增收渠道多元化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06日 09: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據新華社上海2月5日電 在滬郊金山區廊下鎮的中華村,50歲的蔣紅珍新春裏靜下心細算了全家過去一年的各種進項,既有在工廠打工的薪金,又有農地流轉後的“租”金,還有老年人的保障金,更有經營農家飯店的大筆現金。她戲稱自己是“四金”農戶。  在上海郊區,這樣的“四金”農戶正在不斷增多。據上海市農委提供的最新消息,去年上海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過1.3萬元,同比增長11%以上。農民增收的渠道正在多元化,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産性收入。這與農民口頭形象化的“四金”稱謂是吻合的。

  農民錢袋裏有“四金”

  工資性收入依然是滬郊農民收入的“大頭”。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農民非農就業有多種層次,年紀輕、技能高的已有相當的就業“選擇權”;一些正當壯年、尚在“身份轉型”過程中的農民,則需要政府提供培訓、推薦等“托底”服務;而一些流轉了農地、尚有餘力的大齡農民,還可以得到一些“拾遺補缺”式的就業崗位。廊下鎮黨委書記陳國忠對記者説,鎮裏的老農民在農業園區打零工,一年也有萬元左右的收入。上海整個郊區去年新增了12萬個以上的非農就業崗位。

  滬郊農民在農地、農園和農戶裏的創業動力也在不斷提升。中華村裏蔣紅珍一家開的那一家“外婆家飯店”,現在已經名聲在外。據村委會主任説,這樣一家“農家樂”飯店,平均每天可以開出4桌,每桌利潤大概120元,一年下來總收入可達到17萬元左右。這樣的經營性收入,“過去是難以想像的”。

  農民錢袋裏還多了不少“股金”、“租金”等財産性收入。上海市農委人士説,滬郊農村改革正在不斷深化,通過規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增加了農民土地流轉的收入,目前權證簽約率已達90%以上,權證發放率達到70%。

  滬郊社保網逐步加密

  此外,連續幾年實施了村莊改造工程,增加了農民住房的出租收入。一些具備條件的農村,還開展了村級集體産權制度的改革,穩妥有序地探索建立社區股份合作社,股民人數已達4.7萬人。

  滬郊的社會保障網也在逐步加密,這提升了農民的轉移性收入水平。據了解,去年滬郊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到155萬人,“低保戶”、殘疾人等的應保盡保率達到100%,人均籌資水平超過600元,農民享受合作醫療服務超過千萬人次,人均住院補償約2500元。

  目前上海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已由每人每年3400元上升至3600元,覆蓋對象超過11萬人。小城鎮保險和農保的養老標準都在按規定不斷地調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