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CNTV名家專欄 >

梅新育:巨富們的天量財富給印度帶來了什麼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30日 17: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梅新育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數據庫,2008年中國的GDP是印度的3.55倍, 2009年是印度的3.97倍;但中國億萬富豪人數直到2009年才超過印度,且億萬富豪群體資産總值仍然少於印度,中國首富資産也只有印度首富的五分之一。在2010年度《福布斯》富豪榜上,印度前100名富豪資産總額達3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內地最富有400人資産總額,相當於2009年印度GDP的24%。

  如此財富集中,無怪乎身為印裔的Omidyar Network India Advisors董事總經理辛哈和布朗大學政治學教授瓦爾什尼會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感慨:“全世界大約有1000名億萬富豪,其中印度佔了6.9%,而印度國內生産總值僅為全球的2.1%。” 那麼,印度巨富的天量財富,對印度意味著什麼?

  首先,這意味著印度國內産業發展中消費拉力不足的問題相當嚴重,因為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收入和財富分配較為平均有利於拉動國內産業發展,因為高收入者消費偏好更傾向於品質和品牌形象更為突出的西方産品,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則更多地集中于國産品。印度兩極分化嚴重,本世紀初以來,印度各邦中人均收入平均差距為6倍,最大者高達60倍。據世界銀行資料,1970、1973、1988年印度貧困人口比例依次為52.4%、42.5%和39.6%,雖然有所下降,但絕對數字反而有所上升。直到印度全面經濟改革啟動9年後的2000年,印度貧困人口比重仍高達28.6%,是中國1998年同一指標(4.6%)的6.2倍,也明顯高於泰國、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主要國家及其鄰國斯裏蘭卡。

  其次,這意味著印度資産泡沫問題更為嚴重,畢竟,印度巨富的天量財富很大一部分是對其金融資産的估值。由於印度有數百年英國殖民地歷史,其精英階層普遍接受英語和西方背景教育灌輸,本來就較容易盲從西方激進開放資本項目、金融服務市場的主張;他們捲入資産市場利益如此之深,維持上述主張的動機就更加強烈了。其結果是印度成為典型的“經常項目收支/貿易收支逆差+資本項目/金融服務市場自由化”國家,1950—2009年僅有兩年貿易順差,其中2000年以來年年貿易逆差,2005年以來整個經常項目收支也呈逆差,且逆差額從2003年的71.88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958.08億美元,2009年仍高達874.91億美元,其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度卻比中國和越南都高得多,2007年末國際投資頭寸表上組合投資負債高達1248.12億美元,2008年末有所下降,但仍高達934.28億美元。 雖然印度目前的外匯儲備足以支持貿易收支逆差,但假如發生大規模資本外逃,後果便難以承受。

  從長遠看,如此高度集中的財富格局大大增強了印度資本寡頭左右政治的力量,以至於亞洲開發銀行都在報告中警告印度存在寡頭政治資本主義風險。看看印度2010年末接二連三曝出的腐敗大案,不難理解上述警告。

  收入和財富分配嚴重失衡、從英國殖民者繼承下來的高成本西式司法體系兩者結合,導致印度窮人犯輕罪而遭重罰,權貴富豪犯重罪卻能逍遙法外,即使蹲大牢也可以在牢中照樣花天酒地,這類事情比比皆是。1984年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工業毒氣洩露案件,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劇毒化工原料洩露直接致死2.5萬人,間接致死55萬人,20多萬人永久殘廢,死傷合計超過二戰末美國對日本的兩次原子彈爆炸,但聯合碳化物公司的美國老闆安德森事發後逍遙法外,印度法院直到2010年方才裁定餘下7名印度籍高管有罪,且最多僅將被判處兩年監禁。

  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是印度首個財富超過1萬億盧比的超級富豪,他斥鉅資建造的173米高私宅“安蒂拉”(Antilla,一個神話中小島的名字)大廈,是全世界價格最高的私宅,每層層高相當於普通住宅3倍,總樓層面積超過凡爾賽宮。但據印度少數民族事務部官員阿西西約希的舉報,安氏豪宅所用土地係孤兒院預定地,涉嫌非法低價侵佔教産。儘管2008年起就有人舉報,但調查者馬上便遭受壓力,安氏一家照樣堂而皇之於2010年末入住新居。而且,依託鉅額財富所帶來的政治影響力,安巴尼實現了“財富政治影響力更多財富”的“良性循環”。印度前總理維普辛格曾猛烈抨擊過北方邦達德里電力工程項目,該項目徵地數量遠遠大於實際需求量,而且向農民徵地的補償價格是每英畝150盧比,信實集團獲得土地後未作任何開發就定價為5700盧比計入資産,並以此為抵押從銀行獲得鉅額貸款,工程則延期開工。

  看到鄰國的這一切,我們該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啟示呢?

  (作者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