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CNTV名家專欄 >

周其仁:現在須為未來埋下發展的種子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30日 16: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一隻身形龐大的大象很難藏身樹後,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讓世界矚目。

  進入2000年以來,中國GDP在世界上的排名逐年超越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今年更有望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

  但中國還遠沒有自大自滿的資格。

  成就的取得,來源於改革開放,既有制度變遷紅利釋放殆盡時,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中國經濟進一步的發展動力和源泉何在。

  真正實現經濟轉型依然是中長期內面臨的重要任務,各類財産權利的再界定、出口與內需的再平衡,城鄉統籌的再推進、市場準入的再放開,以及讓價格機制發揮更基礎性的作用等等,需要更大的魄力和決心。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看來,過去十年,是改革開放的收穫期,要在未來有更大的收穫,需要埋下改革的種子。

  出口導向的成就與代價

  《21世紀》:回顧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000年時中國GDP排名全球第六,今年我國GDP上升至全球第二,您如何看待這十年的發展?

  周其仁:總的説來過去十年中國經濟表現很好,老百姓生活、經濟結構、國家力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飲水思源,這和中國確立並堅持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是分不開的。當然,任何成就,都不可能沒有代價。回顧的時候,兩方面都要看到。

  加入WTO是一個重大事件,代表中國積極地參與全球化的過程。對外開放帶動內部的改革,整個國民經濟受到結構生産力的巨大推動。其中最基本的,是巨量人力資源從原先收益很低的部門轉向收益較高的部門。這種結構生産力的釋放真的是革命性的。

  中國憑什麼加入全球化?

  我看到的就是憑三條。第一是原來很窮、就是人民的收入低,一旦開放就是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的成本非常低;第二是改革開放大幅度降低了原來經濟體系的組織成本和體製成本,解放中國人的創造力和幹勁;第三就是學習曲線在開放中顯著上升,生産率大幅度提高。這三大變量形成了中國在全球競爭舞臺上的綜合成本優勢。

  我講過幾次,中國與發達國家原本是差距甚大的兩個海平面,一旦打通,相互貿易、互相投資、信息與知識流動,就釋放出各自的巨大的比較優勢。

  現在還記得,開始要加入WTO的時候,不少人認為中國門戶洞開一定對自己不利,什麼狼來了、虎來了,什麼産業全面垮臺,將有幾千萬人失業。結果是有來也有往,“中國製造”把很多發達國家的製造替代了。結論是中國為加入WTO要做調整,發達國家要做更大的調整。整體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化增加了中國普通人的機會,也大大增加國家經濟實力。這是這十年中的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現象。

  當然也不是任什麼産品都由中國製造,讓人家的工廠全關門。這不可能,也不應該。我們不買人家東西,人家拿什麼買我們的産品?拿印製出來的美元來買,最後天下大亂。

  《21世紀》:隨著中國要素價格上升,企業的利潤越來越少,優勢還有多少?

  周其仁:平均看,發達國家的人工還是中國平均工資的十倍。這説明還有極大的餘地,繼續發揮中國經濟的綜合成本優勢。今天很多中小出口企業的毛利的確很薄,但不僅僅是因為人工成本升得急,也包括管理、物流等其他成本降得還遠不夠快。多年靠勞動力便宜,一俊遮百醜,一旦人工上揚,挑戰就來了。

  《21世紀》: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企業的必爭之地,但是我們發現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多數還是以做出口為主,這是為什麼?

  周其仁:首先是全球市場非常大,否則哪可容這麼巨量的中國製造?這點很明顯。比較不那麼明顯的,是出口生意利用的是現成的全球商業網絡,或者説是包括軟體在內的商業文明——常常樣品寄過去,報價合理就可以簽約、生産、發貨。就是説,做生意的麻煩少一些,交易費用低一點。

  在國內,把生産出的商品分送到千千萬萬顧客那裏,這個網絡比國際上還是有差距,交易費用很高,要麼貨到不付款、要麼款到不付貨,各方建立信任很不容易,要維繫很多複雜的人事關係,還要昏天暗地喝酒。遠大集團的張總講,他們6個業務員做國際訂單,120個業務員做國內訂單,兩邊做的單子總量是一樣的。這説明了什麼?

  現在輿論上講內需不足,只看到了一種強制性儲蓄,就是收入低,沒保障、要省下錢來看病、上學、養老,所以老百姓不敢花錢。這個問題有,要解決。但還存在另外一種強制性儲蓄,就是國內市場好商品、好服務的可得性很低,品質不可靠,或者品質好一點的價格離譜得貴。這也抑制內需。

  《21世紀》:開拓國內市場的主體您覺得是否應該單純由企業來做?

  周其仁: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企業、商人、投資者的進取心和開闢商道的努力當然非常重要,政府的服務和公眾參與也不可或缺。

  一個誠信、少騙人的商業環境對整個國民福利非常重要,反過來就會刺激生産。

  阿裏巴巴有個很好的口號: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現在的要害,是讓國內生意和國際生意一樣地好做。

  《21世紀》:出口導向的高速增長,對國內經濟平衡有什麼影響?

  周其仁:一般看法,談貿易順差就只往“國際影響”那個方向想,甚至僅僅爭論對美國經濟平衡的影響。可是既然叫國際貿易,其中一國又是中國,那包含著巨大順差的對外關係,對中國自己也必定有重大的影響。

  現象並不複雜:每年中國有大量的商品服務凈出口,但是生産這些商品所獲得的貨幣收入,卻留在了國內。這筆在國內市場沒有商品與之對應的貨幣,數目越來越大,其影響不能小視。統計數據是這樣的:中國商品與服務的凈出口,1990年510億人民幣,佔國民生産總值2.6%;1997年3550億,佔4.3%;2004年10223億,佔5.4%;2007年23381億,佔8.9%;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已經波及中國,但這一年中國的凈出口還有24135億,幾佔當年國民生産總值的8%。

  “凈出口”就是中國商品與服務的總出口額減去總進口。如果問,這部分凈出口的商品與勞務是在哪生産的?答案是在中國國內。而且這部分凈出口的商品與勞務也不是白白生産出來的,工人掙得了人工、老闆掙得了投資與管理收益、政府抽到了稅、銀行收取了利息。所有這些收入都是人民幣,都有購買力,但是對應的商品服務卻出口了。

  這當然對國內市場有影響了。因為這部分貨幣收入,是“剩”在國內的“純購買力”,在國內市場上沒有對應的商品和服務可以買。這麼説吧,除非大家把這筆“余錢”存到枕頭或炕洞裏,或者像一位名家説過的那樣,“一把火燒掉”,徹底退出流通,否則,國內市場裏的貨幣與商品勞務之間,就永遠不匹配。這解釋了這些年來,為什麼不是這裡“熱”,就是那裏“熱”。倘若政府乾脆不管物價,聽任沒有商品對應的超額購買力全部衝向市場,物價總水平一年上衝8%,應該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物價上漲傷民之際,人言滔滔。政府不可能無為而治,總要以看得見之手干預調控。但是,超額貨幣購買力並沒有消失,所以管來管去,最好的效果也不過揚湯止沸,或按下葫蘆浮起瓢,但出口導向、大把順差創造出來的過量貨幣購買力,還在源源不斷地産生出來。貨幣是存量,發出去就不會死。最後如氾濫的江河之水,一直在尋找著新的決口。

  這是過去十年成就要面對的一個代價,出路就是進一步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有什麼關係呢?進來一塊美元究竟付出多少人民幣,就是由匯率定的。人民幣匯率增加彈性,進入中國的美元多,放進國內市場的人民幣就可以少一點,對平衡國內經濟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