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30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
大陸首善陳光標的“行善之旅”昨天上午來到南投縣,他除了發放300萬元善款,也承諾捐1500萬元給埔裏陳綢阿嬤創辦的少年家園。對於自己大手筆散財,陳光標表示,富人就是要在死亡前將錢花光。
聲音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恥的
“富人千萬不要做財富的守財奴,在巨富中死去是可恥的。錢財如糞土,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生活在人人尊重的慈善事業中,比孤獨將死的守財奴光榮而偉大。 ”—— 陳光標
有生之年
所有的錢都會投入行善
陳光標昨日上午9時多抵達南投縣府,由社會處長熊俊平代表接受他的300萬元捐款,再發送給300戶急需幫助的貧困家庭,每戶可領到1萬元。陳光標強調,在他有生之年,所有的錢都會投入行善。
昨天上午6時不到,就有上百民眾站在寒風中等待,守在縣府大門前,其中還有行動不便者和癌末老人,他們都希望能拿到紅包。此外,陳光標還將捐1500萬元給埔裏大善人陳綢阿嬤,讓她籌建少年家園。他表示,陳綢阿嬤的少年家園是用來關懷和幫助行為偏 差少年,讓他們走回正確的道路上,因此自己相當樂意幫忙。
陳光標表示,他在大陸不算最有錢的人,但是談到捐錢“我是第一”,他心裏面常懷1顆感恩的心,感恩政府好的政策、感謝員工 辛勤的工作,才能成就每1個富人。
陳光標説,他公開説過多次,當他將死時,會把全部的家産捐給老百姓,且一定會做到。
他表示,每次行善都會帶著兒子,目的是讓他從小學習愛心,每個企業家應留給後代子孫精神和榜樣而不是財富。
明年北上廣
“敲鑼打鼓”地發放紅包
陳光標前晚還指出,對於有民眾攔路要紅包,他是被攔第3次後才知道,過去他在大陸10多年來都是親力親為發放紅包行善,但他到台灣決定要“入境隨俗”,未來不再自己發紅包,加快腳步改變自己的作法。
陳光標説,以前他在大陸發紅包都選擇在特別貧困的省份,但明年他計劃到上海、北京、廣東等富裕的地方“敲鑼打鼓”地發放紅 包,把那些有錢不願做慈善的企業家、不願反饋社會的富豪們“敲”出來。
由於陳光標抵臺新聞大為放送,許多人趕到陳光標出現的地方要紅包,前日中午用餐時,也有一名年輕人希望跟陳光標要紅包,但陳拒絕,並説他關注到媒體對他的報導,他也不知道馬路上要求給紅包的人,是不是弱勢,之後對於在馬路上要紅包的人,他都不給了。
陳光標對於年輕人跟他要紅包,他説,年輕力壯的他不給紅包,年輕人要自己創業,給他紅包可能會壞了他,年輕人應該要自己打拼,他也是靠自己打拼起來的。
貧民心聲
“不管高調低調 生活最重要”
外界質疑陳態度高調,引發爭議;接受紅包的台灣貧民卻異口同聲的 表示生活最重要;一位腦部開過刀、屬長短腳的殘胞許先生氣著表示,綠營政客玩弄政治,炒政治陰謀,實在沒良心!一家五口嗷嗷待哺、年紀約30初頭的李媽媽也表示,不管高調、低調,沒這筆錢,根本無法過年。
陳光標前天下午在台北市“議員”李新的安排下,到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小學大禮堂發放400個、每包新台幣1萬元的紅包,隨後又宣 布加碼到1千個;許多來自台北市大安、文山區的貧民的眼睛都泛著淚光、緊握陳光標的雙手錶示感謝。
年紀約30初頭的李媽媽抱著2歲小孩説,先生原本經營餐廳生意,去年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倒閉,此後一直失業,偶爾打打零工,她又得照顧3個小孩,無法繼續上班,生活窘困不言可喻,她就不管行善高調、低調,因為生活最重要。
一位88歲的陳姓老榮民,年輕時響應蔣介石號召的“十萬青年軍”,原本是傘兵,後來跟著部隊入臺,1980年代退伍時既沒有豐厚的退休金,也沒有所謂的退休軍公教18%優惠存款利息;手上擁有的戰士授田證早在30年前就被政府以新台幣20萬元的代價換回去;如今一貧如洗。
陳姓老榮民説,軍方原本還有提供房子,沒想到陳水扁“執政”,被收了回去,現在他與生病的老伴每個月靠一萬元補助生活,但光 是房租就扣掉5千元,剩下的5千元,兩人實在難已度日;他語帶哽咽的説,如果有辦法,一定不會來討紅包,可是年紀大了,找工 作根本沒人要他,因此他很感激陳光標的善行。
一路花絮
老農病逝孫待援 陳光標把菜全買下
陳光標來台灣行善的第一站來到了新竹,當他聽到,尖石鄉有個65歲的菜農,靠種白菜,養活八個孫子 ,但上星期,高血壓病逝,大白菜沒采收,經濟陷入困難,陳光標得知之後,想起小時候,也曾碰到年關難過,二話不説,加碼買 下這些白菜,希望讓這家人能過個好年。再透過縣府,希望發送給鄉親享用,讓白菜不用浪費壞掉。
不見珠光寶氣
首善妻拎環保袋
陳光標這次帶著妻子張婷、兒子陳啟天一起來臺進行感恩之旅,雖然是富豪家 屬,但張婷的穿著打扮相當樸素,身上沒有珠寶首飾,也沒見到名牌包包,陳啟天穿著一件長袖帽T和牛仔褲,就像尋常人家的小朋 友一樣。
外界注意到,每當陳光標起身、鞠躬或拱手答謝時,張婷母子倆也會做同樣的動作,張婷手上拎著一個環保袋,就如同她的外號“張綠色”一樣,以實際行動支持環境保護。
來源:東南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