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一號文件”為何聚焦水利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9日 16: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世紀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世紀》週刊 記者 張艷玲

  “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出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

  時近春節,按往年慣例,中央“一號文件”即將在1月底發佈。據本刊記者了解,今年的“一號文”仍以“三農”為主題。但和以往持續聚焦農民增收與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有所不同,通篇內容直指“水利”。

  這份文件暫定名為“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的決定”,主要內容包括基本原則、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等。總體要求是“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其中,“大興農田水利建設、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江大河治理、水庫加固除險等”等是文件關注的重點。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告訴本刊記者,經過幾年發展,“保障農産品供給、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深化農村改革”等大思路框架已經成形,所以有必要單獨關注水利問題。

  聚焦水利保供給

  事實上,2010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已傳達出中央重點關注水利建設的信息。但一向被視為“三農”領域全年施政綱領的“一號文件”,只是集中闡述水利建設要旨並明確相應的政策保障,仍顯得異於常規。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連續八年參與中央“一號文件”的起草,他告訴本刊記者,之所以如此強調水利建設的重要性,是“長遠矛盾、當前問題、中央部署、社會共識”共同作用的結果。

  自2010年初至今,中國各地連續遭遇較為嚴重的旱情,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滯後由此暴露無疑。宋洪遠指出,中國許多水利設施都是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面對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十多億人口的糧食需求以及越來越複雜的氣候變化,水利建設面臨許多壓力和挑戰。

  在學者們看來,最大的挑戰是糧食安全。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黨國英分析,雖然連續七年增産,但中國糧食始終處於供需緊平衡狀態。他説,水資源和土壤決定糧食的生産能力,決策層希望通過興修水利,保障國家的糧食供給。

  宋洪遠也分析説:“2010年中國糧食總産量達到54641萬噸,比上年增長2.9%,連續七年增産,但經歷西南旱災、洪澇災害以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夏糧産量有所下降,這使社會意識到水利問題的嚴重性。”

  陳錫文則表示,上述保障農産品供給的具體內容在2010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已部署落實。

  土地出讓金輸血

  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以“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為核心,陸續涉及“農民收入、農村建設、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等各個方面。宋洪遠説:“所有的問題都輪了一圈,該輪到水利了。”

  文件提出了明確的建設目標,如要求用五到十年時間完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資源安全”四項任務。具體包括: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多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基本建設水資源和河湖健康的保障體系,等等。

  文件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即進一步明確了各地增加水利投入的資金來源。據本刊記者了解,“一號文件”首次提及,要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出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並規定今後十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文件還強調,水利建設是政府主導,主要依靠政府公共財政投入,不過中央投入將向中西部傾斜。

  為什麼選中“土地出讓金”作為增加水利投入的手段?宋洪遠告訴本刊記者,現在“很多項目籌集資金都用滿了”,需要開闢新的資金來源。而眾所週知,土地出讓金充裕,且很多問題源於地方政府“折騰土地”。他表示,土地出讓金和土壤有關係,土壤和水有關係,所以要切出一塊來,明確土地出讓收益“取之於農用之於農”。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守英錶示:“水利建設在糧食生産中地位非常重要,把錢投入到水利上,比撒胡椒面似的投到其他地方效果要好。”

  不過,雖然不少農村問題專家對發展水利的重要性予以肯定,但普遍則認為單純聚焦水利,難以真正解決“三農”領域的根本問題。

  2004年以來,“三農”問題受到決策層高度重視。從歷年“一號文件”具體政策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資金等資源配置向農村傾斜,對“三農”領域“少取、多予、放活”是貫穿始終的原則。雖然目前“農村投入體制已經建立”已是各界的共識,但美國農村發展研究所學者李平也對本刊記者強調,僅靠增加投入只是緩解矛盾,並不能根本上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