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告別丹尼爾貝爾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8日 21: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觀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李翔

  505

  2011-01-31

  李翔

  91歲的丹尼爾貝爾于1月25日在劍橋的家中去世,他曾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代表著20世紀社會科學領域人類智力的高峰。

  他在1960年出版《意識形態的終結》,宣稱曾經驅動全球政治運動風潮的意識形態已經不再能扮演驅動力的角色,此時距離共産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衰敗還有將近30年。1973年丹尼爾貝爾出版了《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在這本書中貝爾提出了後來廣為流傳的“後工業社會”的概念。在1976年版的前言中,貝爾説:“我反對把出現的這些特徵試圖標定為‘服務業社會’或‘信息社會’或‘知識社會’,即使這些要素都在,因為這種名稱是片面的,也許是為了追求時尚而加以曲解。”事實證明貝爾這種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的劃分是最為穩妥而且時至今日仍不過時的對人類社會的理解。1967年時,他預測了互聯網的興起,他在那時寫道:“我們可能將會看到一個全國性的計算機聯網系統,人們在家中或辦公室中登錄這個巨大的計算機網絡,提供和獲取信息服務、購物和消費,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行為。”

  他最著名的三本書應是 《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和《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其中《意識形態的終結》和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曾經入選《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評選的二戰後全球最重要的一百本圖書。《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想要揭示的是美國資本主義內在的緊張,也就是馬克斯韋伯所宣揚的資本主義發展的文化基礎、崇尚努力工作和艱苦創業的新教倫理和隨著資本主義發展所興起的消費文化與享樂主義之間的矛盾,“新教倫理和清教精神作為社會事實,早已被侵蝕蛀空了……與其説它是現實的行為規範,不如説是道德家用來勸世喻人,或是社會學家用來編織神話的材料。事實上,正是資産階級經濟體系釀成了傳統資産階級價值體系的崩潰。”《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則被公認為是未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它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以及奈斯比特的《大趨勢》一樣,引領了未來學的風潮,並且在世界範圍內激起巨大反響。

  我所羅列的這些驚人的智力成果,還僅僅是丹尼爾貝爾所獲得的眾多智力成就中最容易被人注意到的那些。在丹尼爾貝爾活躍的年代,人們還信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分子,人們相信智力活動並沒有固定的疆界,知識分子們習慣於在學院和大眾之間自由切換,也習慣於將自己的視野擴大至多個領域,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某個專門的學科。丹尼爾貝爾的興趣領域就包括社會主義在美國的失敗、當代文化的焦慮、資本主義從工業社會到消費社會的轉變以及有組織犯罪的組織模式變化等。他曾經是《財富》雜誌的一名編輯——同樣興趣廣泛的百科全書式的彼得德魯克也曾經供職于《財富》,後來(1965年)和他在紐約城市學院的同學埃爾文克裏斯托等人共同成立了一本小眾的知識分子雜誌《公眾利益》。2005年《公眾利益》雜誌停刊時,《紐約時報》受歡迎的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寫道,還從沒有一本雜誌如此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國內政治。由於《公眾利益》雜誌眾所週知的保守主義立場,很多人將丹尼爾貝爾視為一名保守派,但是丹尼爾貝爾更樂於這樣描述自己,他稱自己是“一個經濟上的社會主義者,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者和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

  我們可能再也看不到一位能夠在嚴肅的著作中靈活地引用福克納、康拉德、尼采、霍布斯、馬克思和《聖經》的學者——這會被認為僅僅是一名專欄作家的輕佻舉動;看不到興趣如此廣泛同時又擁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的學者,能夠同時在大眾和學員中獲得巨大認可;看不到一個積極投身社會傳播和媒體,試圖影響國內政治的知識分子。告別丹尼爾貝爾的同時,我們告別的是一種深刻和廣博的傳統。我們早已迎來了這個時代,我們以為偏狹即是深刻,把廣博視為淺薄,同時又把每日的淺薄錯當作智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