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6日 22: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結構性減稅為經濟發展“鬆綁”
本報記者 張蕭然報道
2010年中國主要經濟數據甫一公佈,財政收入首次超過8萬億元大關的消息立刻引起了坊間眾多爭議。有專家表示,財政收入佔比過高不利於企業擴大再生産和個人購買力的增長,最終阻礙經濟發展。
據初步測算,2010年我國GDP總量達39.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3%;2010年全國財政收入83080億元,比上年增長21.3%,近兩倍于當年GDP增速。
“近幾年我國財政收入一直在以20%多,近2倍于GDP的速度遞增,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2010年財政收入首次超過8萬億元,説明我國的財政規模已非常大。”中央財經大學財稅研究所所長曾康華對《中國産經新聞》記者説。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認為,經濟發展是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總體上應相適應,但財政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在數量上並不是一一對應關係,兩者不完全同步是正常的。
據統計,稅收收入仍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主體,2010年佔比為88%。其中國內增值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分別增長14.1%、23.8%、11.3%,而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同比增長49.4%;個人所得稅增長22.5%,而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5%。
由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儘管與企業相關的稅收增長低於企業的利潤增長,但納稅額已佔企業利潤的一半左右;而個人所得稅增長則遠遠高於居民收入增長。
曾康華認為,這説明我國稅收負擔相對還是比較重的,個人所得稅負擔也比較重。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時紅秀對《中國産經新聞》記者表示,稅收收了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財政支出是否透明,是否能夠滿足於民眾公共服務的需求。北歐一些高福利高稅收的國家還不是運行良好?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才是財政收入引起我國民眾爭議的主因。
時紅秀表示,財政既是收入分配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工具。我國財政收入作為宏觀調控的工具,明顯缺乏彈性和靈活性,長期處於單邊增長的趨勢,沒有發揮宏觀調控應有的作用。
“這將帶來不好的影響,對宏觀調控是不利的,不利於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近幾年,內需、居民的消費一直提高不上去,政府要思考稅收減下來了沒有?”時紅秀説。
在社會總財富一定的前提下,國家如果集中過多的財政收入,將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對企業再生産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長會産生不利影響,最終也將阻礙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再增加。
業內人士表示,在經濟增長的成果中,政府的份額不斷上升,已成為內需增長的一大障礙,也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難點。
時紅秀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會開徵很多新稅種,比如房産稅、環保稅、資源稅等。在增稅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實施結構性減稅。否則,在進一步促進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的同時將加重人們的稅負。
所謂結構性減稅,就是在穩定財政收入佔GDP的比例和全社會稅負的前提下,對稅收進行結構性調整。
“建立現代的財政稅收制度應該是我們“十二五”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時紅秀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