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6日 1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網》
【《財經》綜合報道】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1月25日在北京表示,發達國家要解決實體經濟問題,需要借鑒中國經驗,超越凱恩斯主義。他再次呼籲,美國等發達國家應建立一項新的“馬歇爾計劃”,以類似于美國在二戰後為歐洲提供鉅額援助的方式協助重建全球經濟,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林毅夫曾在2009年2月提議,建立一個富有“馬歇爾計劃”精神的全球恢復基金。他認為,只要發達國家在刺激本國經濟的同時能援助2萬億美元給低收入國家,世界經濟2010年就能恢復。林毅夫當時表示,美國、歐元區、日本和中國這樣的“高儲蓄國”和石油出口國應該在未來5年中向低收入國家投資2萬億美元。這筆錢將以捐款而非貸款的方式支付。他説,向窮國投資會得到高回報,因為這對經濟增長具有更大的推動力。當窮國的經濟得到發展後,它們對商品的需求也會隨之上升,最終向高收入國家購買更多的商品。
據新華網報道,林毅夫1月25日晚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朗潤思 辯圓桌”會上指出,2009年下半年迄今,全球經濟處於復蘇狀態,但這是“谷底回升”,是“統計上的回升”。發達國家目前普遍存在高失業率和産能利用率低的問題,經濟增長乏力,復蘇根基並不穩固。
他認為,發達國家解決實體經濟的上述問題,貨幣政策作用有限且會連累他國,財政刺激政策更為可取,但也可能導致公共財政赤字增加和政府債務危機,這就需要借鑒中國經驗,他稱之為“超越凱恩斯主義”。
他解釋道,面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經濟下滑風險,中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投向高速公路、港口、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刺激了經濟增長成功“保八”,而且解決了經濟增長的一系列瓶頸問題;2003年以後,中國出現了10%以上的高增長,而通脹率卻低於7%。經濟增長帶來政府收入的增加,公共財政赤字逐漸下降,步入良性循環。
目前全球70%以上的發達國家産能利用率低,且主要存在於製造業和房地産業,因此應進行有助於提高生産率和消除消費瓶頸的基建投資,這樣可以增加就業,改善消費預期,提振房地産需求,降低金融部門的呆壞賬,逐漸減少財政赤字。
林毅夫指出,發達國家在公路、高鐵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有相當大潛力,更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到處是“瓶頸”。如果發展中國家多搞基建,對資本品的需求就會增多,這將緩解發達國家産能過剩和失業問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帶來就業,並消除增長的瓶頸制約,未來會有更好的經濟表現。
林毅夫表示高興地看到20國集團首爾峰會達成共識的第一條就是基礎設施建設,此後新加坡舉行東亞基礎設施投資高層會議,承諾用主權基金5000億美元,支持東亞地區基礎設施發展。
林毅夫説,“如果世界上多幾個類似的基金,全球經濟復蘇根基才會牢固,”